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86782
  • 作      者:
    梁孝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梁孝,1970年生,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哲学、国际战略问题。已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资料》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是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以及相应的物化意识。它的主旨是坚持事实的至上性。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客观性被局限于“现实”之中,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关系和过程,社会科学必然具有解释学的特征,社会事实只有在价值背景下才能理解,因此,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解释因素产生了社会科学的双重维度,它一方面是认知的符号体系,另一方面是意义的符号体系。社会科学渗透着意识形态并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完全意识形态化。社会科学只有在马克思的实践观指导下超越价值中立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党性原则才能真正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西方社会科学存在着意识形态化的可能性,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建构具有高度反思意识的批判社会科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价值中立原则的历史、哲学基础和含义辨析
    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自社会科学产生起就困扰着社会科学家。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这个问题是以学者们对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论为线索,不断展开、深入。价值中立原则是在西方社会科学体制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目的是树立社会科学的科学形象,把社会科学与当时的各种思辨体系、神秘主义和社会哲学区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原则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一原则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受到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价值中立原则规定了社会科学客观性的界限,这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人的合理的社会活动的界限。为了分析这一原则,必须对价值中立原则争论的历史、哲学基础和它的含义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
    1.1  价值中立原则的历史及其相关争论
    1.1.1  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确立及其争论
    社会科学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也为了对外不断殖民扩张的需要,在西方国家中逐渐形成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些学科不断体制化。价值中立原则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二战以后,价值中立原则才真正被确立起来,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提出和确立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
展开
目录
导言
0.1 选题的当代意义
0.2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0.3 本书的预设前提、问题域与思路
0.4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0.5 本书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第1章 价值中立原则的历史、哲学基础和含义辨析
1.1 价值中立原则的历史及其相关争论
1.1.1 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确立及其争论
1.1.2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超越
1.1.3 我国思想界关于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论
1.2 价值中立原则的哲学思想依据
1.2.1 价值中立原则的实证主义基础
1.2.2 价值中立原则的新康德主义基础
1.2.3 价值中立原则的逻辑实证主义基础
1.3 价值中立原则含义辨析
1.3.1 事实与价值的概念界定
1.3.2 价值中立原则的实践和方法论含义
1.3.3 价值中立原则与现代性危机

第2章 价值中立原则的知识社会学考量
2.1 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和物化意识
2.1.1 西方理性观念的转变:事实与价值分裂的直接原因
2.1.2 抽象的个人观:事实与价值分裂的深层思想原因
2.1.3 物化意识:事实与价值分裂的本质原因
2.2 价值中立原则与当代西方社会技术统治倾向
2.2.1 现代西方社会技术统治主义兴起与价值中立原则
2.2.2 现代西方科技知识分子的兴起与价值中立原则
2.3 价值中立原则中的技术旨趣
2.3.1 技术统治主义中的物化意识
2.3.2 物化意识在学术领域的扩展
2.3.3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中的“技术”旨趣

第3章 价值中立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3.1 实证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
3.1.1 事实与事实的至上性
3.1.2 事实的至上性与失去“存在”基础的客观性
3.2 建构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
3.2.1 韦伯的理想类型、客观性与相对主义困境
3.2.2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无社会依附的知识分子
3.2.3 哈贝马斯的共识真理论及其困境
3.3 价值中立原则与唯智主义
3.3.1 唯智主义及其谬误
3.3.2 唯智主义的本质:抽象的人的观念
3.3.3 语言的构成性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第4章 价值中立的可能性问题研究
4.1 从语言看价值中立原则是否可能
4.1.1 自然科学方法是否能应用于社会科学
4.1.2 价值的描述是否能离开价值的评价
4.1.3 价值描述是否能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开
4.2 社会科学的双重维度
4.2.1 社会科学的构成性特征
4.2.2 作为地缘文化的西方社会科学

第5章 超越价值中立原则
5.1 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的统
5.1.1 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5.1.2 思维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性
5.1.3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建构主义的多元论谬误
5.2 事实、过程与客观可能性
5.2.1 辩证思维视野中的事实
5.2.2 把握事实的辩证方法
5.3 社会科学中的价值反思
5.3.1 社会科学中价值反思的必要性
5.3.2 社会科学中价值反思的途径
5.3.3 社会科学中价值反思的标准

第6章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构建批判的社会科学
6.1 西方社会科学在我国的意识形态化
6.1.1 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科学还是意识形态
6.1.2 国家战略利益与社会科学
6.1.3 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化操纵
6.1.4 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意识形态化与我国的文化自主性问题
6.2 社会科学本土化中的视角转移
6.2.1 普遍性与特殊性——一个思维陷阱
6.2.2 从世界体系的中心视角向边缘视角转移
6.2.3 从西方的生活世界向本土的生活世界转移
6.2.4 从理论者的视角向实践者视角转移
6.3 构建批判的社会科学
6.3.1 和谐社会的目标与社会科学
6.3.2 社会科学的构成性与批判社会科学的渊源、目标和主要特点
6.3.3 批判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