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毛泽东体育思想论述
第一节 毛泽东体育思想论述
一、什么是毛泽东体育思想
新华词典解释:“思想”即理性认识。正确的思想来自社会实践,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而形成的。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对特定历史背景中体育的功能、作用及其他要素进行思考,在自身丰富的体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哲学、教育、军事、养生、竞技、外交等领域。其内涵与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与毛泽东思想有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体育个性的特质意义。
二、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
纵观毛泽东一生,不但有深邃的体育思想,还有丰富的持之以恒的体育实践。从20多岁自创“六段运动”直至73岁高龄还畅游长江30里;毛泽东24岁撰写出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上对体育功能进行深刻分析后写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多次在有关体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等具有远见的体育思想。通过收集毛泽东有关教育和体育的论述及其体育实践活动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生健体的体育思想
“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毛泽东这一对体育的解释是基于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得出的科学定义。它首先明确了以“自其养生之道”为体育特有本质是区别于德育、智育和运动竞技、娱乐的。失去了这个本质,体育就不成其为体育了。毛泽东年轻时就痛恨体育工作者抓不住体育根本的现象,“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以致“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毛泽东的体育本质思想来自他深厚的哲学基础。他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到体育的根本在于体力充实,“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这就说明体育内部起决定作用的是锻炼出一副坚实的身体。抓不住体育养生健体之本,就自然得不到民族体质增强的体育效果。
毛泽东把体力的充实和完善看成是本质的原因,而将成就、年龄看成是外在表象和结果,突出地强调了体力的生命意义。在他看来,体育与“生”是直接联系着的。他认为,如果缺乏身体的基础,“贵智”“重德”就只是空中楼阁、水上浮萍而已。因此,被人们忘记了的本质必须还原,这就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体。
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儒学把道德教化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迥然不同,他把只重德智而忽略体育的做法看成是“蹂躏其身而戕赡其生”的糊涂和罪恶。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以重生、贵生的力量哲学为基础,从而正确揭示了体育的本质是“强筋骨”(养生、健身)。
(二)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思想
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马克思时而把体育排先,时而把智育排先。毛泽东则始终将体育排第一位。毛泽东提出的“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等有关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主张在历代政治家中是少见的。
毛泽东深知重德智而轻体育的危害,揭露“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的事实,指出“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他因而强调“三者并重”,并突出体育的位置,认为“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信中说:“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鼹决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毛泽东强调健康第一、体育第一,有其科学、哲学原理作依据。首先,毛泽东从生物进化论和人类生物学角度看到了养生健身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韵体质,意识就不会产生。因此,有了强健结实的肢体,才能增长知识、调节感情和强化意识。只有文明的精神,没有健康的体质,人的意识将是脆弱的、短命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重德智而轻体损体是舍本逐末。
从哲学上讲,毛泽东坚持体育第一、心育(智育、美育、德育)次之的看法,实质上等于强调人的身体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毛泽东所说的“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清楚地体现了他发展教育的先后次序是:体育→智育→美育→德育。
(三)提倡科学的、大众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体育。他的体育思想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分析。19世纪末,西方近代体育传人中国后,各种体育思想随之广泛传人我国,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一直影响我国体育的发展。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以近代科学的观点并引用古今中外丰富事例,论证了“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一体育定义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正确结论。
毛泽东不仅运用科学观点正确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和教育的关系,还运用科学观点批驳了“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和“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前此体育之弊”。可以说,毛泽东体育思想是科学的结晶。
提倡人民大众的体育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体育方面不仅身体力行,还极力鼓励人民大众参加体育。他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和“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是对人民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最好鞭策。
毛泽东自始至终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认为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而不是竞技争胜。他和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一样,反对因开展运动而荒废学业,更反对牺牲少数运动尖子的学业去保持在竞技运动方面的某项荣誉。
(四)“高质轻负”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早年在论述运动健身方法时所阐述的“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运动之方法贵少”的思想,蕴含着现代体育“高质轻负”的原理。体育的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实践中既要努力追求不断地提高增强体质的实际效果,同时又要在高质量、效果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体育的负担(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方法的多少,运动手段的多寡等)。
毛泽东对体育运动的高质轻负作了具体论述。
首先,他阐明体育方法要“高质轻负”的原因:“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效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这里强调如果一种方法与百种方法都能达到健身的同样效果的话,则具体锻炼过程只用一种方法就行。“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说明硬用百种方法锻炼,不仅没有提高健身效果,反而干扰了健身,增加了运动锻炼的负担。是“低质重负”的表现。
其次,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技术运用”与“身体锻炼”在体育高质轻负上的区别,“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这就是说,身体锻炼必须要高质轻负。因为增强体质是目的,负担只是手段。
再次,毛泽东对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技艺的多少,也认为要从提高健身效果、减轻运动负担的角度去把握。他主张“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有进步可言矣。”实际上,毛泽东提出的“运动之方法贵少”的思想与现代体育研究的高质轻负原理如出一辙。
上述的毛泽东体育思想中,养生健身的体育本质思想贯穿了他的体育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如果不领会毛泽东的体育本质思想,就无法理解毛泽东体育思想内涵的精髓。
展开
——摘自1917年4月“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体育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