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毛泽东诗词疏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109082
  • 作      者:
    胡国强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国强(1941~),教授。四川荥经人。1960~1965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分配到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为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重庆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书评家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育才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朱德研究所所长。
    已发表的论文、专著、教材和编辑的图书中,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和学会的奖励。已创作和主编的专著、教材有《毛泽东的诗词人生》、《朱德诗词集》、《朱德诗选注》、《朱德诗词赏析》、《陈毅诗词选注》、《陈毅诗词赏析》、《谢觉哉诗词选》、《吴玉章诗选注》、《中华当代文学新编》、《流派、思潮及其它——中国当代小说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诗词疏证》1993年7月初版时,是以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50首)为蓝本,写出的一个学术性较强的疏证本。1996年5月,曾出过修订版。此次第三版是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67首)为蓝本,会通毛泽东诗词的义理加以考证、校订、注解、阐释,纠正过去各种注解本和研究文章中的谬误,更加完整、准确、鲜明地讲解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毛泽东诗词疏证》“副编”,收入尚未正式发表但见于多种出版物的毛泽东诗词5首(编写体例与“正编”67首相同)。还“附录”了见于其他书刊的毛泽东诗词、韵语62首,对联56副,诗论16篇(其中书信10封,批语、引言、后记、谈话6篇),并且都作了简要的注释。这就使《毛泽东诗词疏证》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成为目前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最新、最完备的本子,它一定会有益和方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又是举世瞩目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既保持了中国旧体诗词体积小、容量大,诗情与声情高度凝炼统一的优秀传统,又表达了当代最先进阶级的思想情操,闪耀着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光辉,把旧体诗词的创作推上了一个全新阶段。
展开
精彩书摘
    七律
    到韶山
    1959年6月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疏
    韶山——地名。原属湖南省湘潭县,在湖南省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林木葱郁,风景秀丽。西南有韶峰,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韶山冲上屋场,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5年2月至8月,他在韶山地区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并于6月建立中共第一个支部——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湖南军阀许克祥进行反革命政变。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解放后,建有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1967年修有韶山铁路。韶山有毛泽东旧居、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旧址,1925年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和1927年考察湘潭农民运动的1日址等。本篇押平声韵,韵脚分别为“川”、“前”、“鞭”、“天”、“烟”。
    别梦依稀咒逝川——与故乡久别重逢,回想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犹如梦中,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令人诅咒的旧时代已经如流水般地一去不复返了。依稀:仿佛、隐隐约约。咒:咒骂、诅咒、憎恨。逝川:一去不返的流水,指过去的岁月。此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据说,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建议将“哭”改“咒”,毛泽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诙谐地说:“你是我的半字之师。”“哭”与“咒”二词相较,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憎恶的感情,但“咒”更显得感情强烈而深沉。
    故园——故乡,即韶山。
    农奴戟——诗中指当时被奴役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农民武装。暴动时,他们所使用的刀枪梭镖等武器。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枪尖旁附有月牙状利刃,可以作刺杀用。
    黑手高悬霸主鞭——统治者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权利来维护独裁统治,镇压革命人民。黑手:象征掌握着反革命权力的统治者。鞭:古代的一种兵器。诗中指镇压劳动人民的权力设施。霸主:古时候诸侯之中的统治者。诗中指蒋介石。作者在1959年9月13日致胡乔木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为有——因为有。唐代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牺牲——为革命牺牲。诗中指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
    敢教——能令、强令、迫使。
    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的总称。
    遍地英雄下夕烟——到处是战斗在农业战线上的英雄。他们在夕阳西照的暮霭中收工回来了。英雄:诗中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在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时才收工归来。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几经修改后才定为“遍地英雄下夕烟”。修改后的句子比原句更有了人物和情景,显得更加生动活跃,接近自然。
    写作背景
    1958年大跃进所促成的人民公社的产生,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一时集中,使农村生产一度出现了好的情景。这种情景一时鼓舞了想奔向更好生活的农民,并且也使一心想让人民特别是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毛泽东感到欢欣鼓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于1959年6月25日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小住三天并视察工作。毛泽东参观了人民公社,登门访问了故乡的农民,和故乡的干部、党员、老赤卫队员、农会会员、烈军属促膝谈心并共进晚餐。他确实看到了当时情况不错的人民公社以及农民的精神面貌,于是有所感写成此诗。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注释本在谈到此诗的写作背景时都说是针对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以及批判彭德怀而写的。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那时人们理解这首诗,总爱把路线斗争、阶级斗争与诗的内容挂起钩来,这样才显示出自己坚强的革命性,突出毛泽东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预见性和坚强的革命斗争精神。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局限,受了“一切为政治斗争服务”这一口号的影响,因此自然地把这一首诗产生的背景和“庐山会议”联系起来。
    由诗前小序,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动机:这是他在1959年6月25日回到久别的家乡韶山的感怀之作,由眼前景而道往事,抒发他歌颂人民的真实情怀。他在1959年9月13日致胡乔木的信中说此诗“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可见不是针对“庐山会议”和彭德怀而言;况且此诗所表达的内容与“庐山会议”内容完全无关。在写这首诗时,作者流露出来的心情是轻松豪迈的,而不是沉重和忧虑的。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在理解这一首诗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还此诗的本来面目。
    学习体会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离别三十二年的故乡,当年苦难的岁月以及湖南人民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往事萦绕心头,如今故乡人民建设家乡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眼前,新旧对照,感慨万千,命笔为诗,一抒情怀。该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革命人民英勇卓绝的斗争和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衷心热爱的感情。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感情深沉炽烈而强劲有力,一个“梦”字表现了对家乡深切的眷恋;而一个“咒”字,则表现了对旧时代的深恶痛绝。这里有爱有恨,爱恨分明又爱恨交织,使诗歌的情感浓烈而又复杂,从而为诗的展开留下了余地。“故园三十二年前”一句,较之起句则显得平实、朴拙,它不仅是起句的必要补充,而且是以下各联展开的依据。从艺术上说,这一奇崛,一平和,便造成了一种照应和起伏。
    梦什么?咒什么?三十二年前故乡的情景又如何?诗人用中间两联作了精炼的概括。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描写了尖锐的阶级斗争情景,包含了若干重大的反抗斗争的历史事件。“红旗卷起农奴戟”指党所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
    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在韶山地区组织开展了农民运动,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从此以后湖南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红旗,用梭镖、长矛、镰刀、斧头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击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运动如燎原烈火,烧得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敌人最终对革命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残酷的反革命大屠杀。5月21日,湖南的何键、许克祥也跟着叛变,发动了“马日事变”。紧接着韶山、湘潭一带的反革命势力又向农民猛扑过来,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地屠杀。长沙叛军一夜之间就枪杀共产党员一百余人,逮捕四十余人。短短二十多天,长沙及附近各县被杀的共产党员和群众,竟达一万余人。“黑手高悬霸主鞭”,就真实地记录了蒋介石利用他手中的权力肆意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屠杀的罪行。回想这难忘的岁月,怎能不使人感到愤怒和沉痛,而觉得可诅咒呢?它照应的正是那个“咒”字。
    对“黑手”一词的解释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黑手”应指“农民”。他们说:“这些从前被霸主们打在泥沟里的农民,现在站起来了,用那粗黑的手,夺过霸主们的鞭子,狠狠地把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的威风打了下去。”有的人说“黑手”是指工人的手,因为工人满手油污,所以是黑的。对“霸主”一词解释也有分歧,有人认为“霸主”应指“工人阶级”。他们说:“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所以称为霸主。”当然对诗的理解自然可以有见仁见智之别,但见仁见智,应不脱离全诗立意和基本的词义、词性。从词义、词性看,“黑手”、“霸主”都带有贬义,用它们来指代革命人民显然不恰当;这是一首律诗,律诗中间两联都讲究对仗,而内容上也对比鲜明。“红旗卷起农奴戟”是指革命势力一方而言,“黑手高悬霸主鞭”是指反革命势力一方而言。前句描写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后句描写反革命镇压人民的滔天罪行。这正是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把“黑手”和“霸主”都解作革命人民,显然与原诗句意思不符,而且两句诗的意思也重复,同时“咒”字也不能落实。再者从感情上来说,这是何等的爱憎分明。前句热烈赞扬了广大农民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词的色彩也是强烈的,用“红”表明了诗人对革命人民的赞美。后句揭露了敌人杀害革命人民的滔天罪行。用“黑”的色彩表明了诗人的愤慨之情,褒贬是何等的鲜明。我们应把“黑手”理解为掌握着反革命权力的统治者,以此说明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们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对革命人民进行的残酷镇压。至于说“霸主”是指“工人阶级”,毛泽东自己早已明确否定。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看,整首诗写的都是农民,没有提工人阶级,所以不能把“黑手”解释为“工人阶级”。颔联的描写既照应了“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句,又为颈联作了铺垫。它是韶山1927年政治形势、革命斗争的缩写。
    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承接颔联,恰好反映了这样的革命斗争事实:反抗——镇压——牺牲——再反抗——直至胜利,“霸主鞭”下虽然有牺牲,甚至牺牲惨重,但人民却矢志不移,前仆后继,而且决心日增。无数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诗人用一个“多”字,热烈地赞扬了先烈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也正是这种牺牲而壮志不移的精神,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时代的来临。“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对先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赞美。它的内容和前三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过渡到尾联的作用。过去对“多”字有多种解释:有的作衬词,作“多么”讲;有的作形容词,作“多少”讲;有的认为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增强”讲。按照律诗两联相对的规律,这联的第五字应是动词,“多”作动词,当“增强”讲。我们可以理解该句为:一次又一次地牺牲,并没有使革命者意志消沉,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和增强了他们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尾联描绘了诗人到韶山后看见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望无际的稻菽似海洋般掀起千重浪,当炊烟四起时,过去的农民们正从地里愉快地归来了。此两句诗正是“日月换新天”的进一步发挥,描写了作为新中国主人的农民们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他们的革命理想精神抖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人情景。用一“喜”字,表达了诗人发自内心的欣慰之情,并与“咒”字形成了鲜明的感情对比,增强了诗的抒情力度和情感容量。
    这首七律内容丰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仅用五十六个字就概括了三十二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和中国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对如此深广的社会内容的高度概括,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深厚的艺术功底。并且此诗简洁,极富层次感,处处照应,结构完整。首联写回乡的心情;颔联和颈联写对往事的回忆;尾联写现实中农村的美景,描绘新中国和平幸福的今天。全诗既写到三十二年前的峥嵘岁月,又写到了三十二年后的美好日子,脉络清楚,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再者,毛泽东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用豪壮的语言表达他的革命情怀,对祖国河山,对理想,对人民执著的关注和热爱。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句,气势恢宏,表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
目录

五古  挽易昌陶(1915年5月)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4月)
虞美人  枕上(1921年)
贺新郎  别友(1923年)
沁园春  长沙(1925年)
菩萨蛮  黄鹤楼(1927年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1927年)
西江月  井冈山(1928年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1929年秋)
采桑子  重阳(1929年10月)
如梦令  元旦(1930年1月)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年2月)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菩萨蛮  大柏地(1933年夏)
清平乐  会昌(1934年夏)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年2月)
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
念奴娇  昆仑(1935年10月)
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沁园春  雪(1936年2月)
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1936年12月)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五律  张冠道中(1947年)
五律  喜闻捷报(1947年)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浪淘沙  北戴河(1954年夏)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五律  看山(1955年)
七绝  莫干山(1955年)
七绝  五云山(1955年)
水调歌头  游泳(1956年6月)
蝶恋花  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七绝  观潮(1957年9月)
七律二首  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七绝  刘黄(1958年)
七律  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  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七律  答友人(1961年)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七绝  屈原(1961年秋)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卜算子  咏梅(1961年12月)
七绝二首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
七律  冬云(1962年12月26日)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杂言诗  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
贺新郎  读史(1964年春)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念奴娇  井冈山(1965年5月)
念奴娇  鸟儿问答(1965年秋)
七律  洪都(1965年)
七律  有所思(1966年6月)
七绝  贾谊
七律  咏贾谊
副编
七律读报(1959年11月)
七律读报(1959年12月)
七律改鲁迅诗(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1960年6月13日)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5日)
附录
一、诗词、韵语
童谣  狮子眼鼓鼓(1901年)
五言诗  井赞(1906年秋)
五言诗  咏指甲花(1907年夏)
杂言诗  耕田乐(1908年)
七古  咏蛙(1909年秋)
七绝  呈父亲(1910年秋)
五律  湘江晚眺(联句)(1914年)
七言诗  游泳(断句)(1915年)
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1915年夏)
杂言诗  游泳启事(1915年夏)
五律  登岳麓山(联句)(1915年冬)
五言诗  云封狮固楼(残句)(1917年夏)
七绝  呈刘翰林(联句)(1917年7月)
四言韵语  露宿(1917年7月)
四言诗  题北宝塔(1917年8月)
七律  益阳道中(1917年8月)
四言诗  奋斗(约1917年至1918年)
归自谣  今宵月(1918年春)
七绝  过魏都(1918年8月18日)
杂言诗  河出潼关(1918年春)
五言诗  观海(断句)(1919年3月12日)
四言诗  祭母文(1919年10月8日)
四言韵语  筹军饷布告(1927年秋)
四言韵语  红四军司令部布告(1929年1月)
六言韵语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布告(1930年12月)
六言韵语  苏维埃政府布告(1932年12月19日)
七言诗  观梅小吟(1932年冬)
四言韵语  贺乐能、凤珠团圆(1934年7月)
打油诗  洛浦洛甫真英豪(1934年12月)
四言诗  懦夫奋臂(1936年)
杂言诗  辣椒歌(1936年7月)
四言诗  祭黄帝陵(1937年4月5日)
四言诗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1939年6月1日)
四言诗  送君延安(1939年7月9日)
四言韵语  为“抗大”题词(1939年秋)
四言韵语  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1940年1月25日)
七律  忆重庆谈判(1945年10月至1946年间)
新体诗  续《黄河向我们招手》(1947年8月)
五言诗  为《中国青年》复刊题词(1948年4月)
打油诗  二乔(1949年底)
五绝  赞“密使1号”(1951年1月上旬)
五言诗  两个泥菩萨(1957年11月7日)
七绝  夜登重庆枇杷山(改梅白诗)(1958年3月)
七绝  仿陆游《示儿》诗(1958年12月21日)
四言韵语  党的领导原则(1958年1月)
四言韵语  养生原则(1958年)
四言韵语  手里有粮(1959年7月5日)
七言诗  赫鲁晓夫访美(1959年10月)
四言韵语  题农村公共食堂(1960年3月)
四言韵语  讽赫鲁晓夫(1960年7月)
四言韵语  开“出气会”(1962年1月29日)
三言韵语  赞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后)
五律  西行(改陈毅诗)(1965年7月21日)
卜算子  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
四言韵语  党外党内(1966年8月12日)
七绝  嘲林彪(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1971年)
七绝  戏改李攀龙《怀明卿》(1971年)
四言韵语  题折扇(1971年)
七言诗  续乔冠华打油诗(1973年4月)
七言诗  续李白咏“高阳酒徒”(1973年7月3日)
贺新郎  改张元干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四言诗  春日游花园小吟(1976年春)
二、对联
对邹春培先生联(1903年)
对萧三联(1910年秋)
治学联(1914年)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1915年春)
赠堂妹毛泽建联(1915年)
挽易昌陶联(1915年5月)
挽吴竹圃联(1916年6月)
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病故同学追悼会撰联(1917年)
悼念某同学逝世联(1917年)
赠王熙联(1917年夏)
应夏默安先生对(1917年7月)
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礼堂撰联(1918年)
挽母联(二首)(1919年10月8日)
挽易自沙烈士联(1921年8月)
与李立三联句(1921年11月)
为遂川公审土豪劣绅大会书联(1928年1月)
题桂东县沙田坪军民大会联(1928年4月)
对何长工联(1928年)
挽王尔琢同志联(1928年10月)
为中央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书联(1930年12月25日)
为城岗乡党支部题联(1931年7月)
为兴国菜题联(1931年11月)
挽黄公略同志联((1931年9月16日)
对乌石垅老者联(1934年2月)
对某私塾先生联(1934年2月)
赞朱德同志联(1937年3月2日)
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联(1938年3月)
挽王铭章将军联(1938年5月)
追悼抗日阵亡将士联(1938年7月7日)
题词联(1938年)
为延安新市场题联(1939年7月)
挽郭朝沛先生联(1939年7月)
挽平江惨案死难烈士联(1939年8月1日)
挽杨十三先生联(1939年9月)
挽蔡元培先生联(1940年4月)
挽徐谦先生联(1940年9月)
挽张淮南先生联(1941年11月)
挽葛太夫人联(1943年3月)
挽刘志丹同志联(1943年5月)
挽朱德母亲钟太夫人联(1944年4月)
挽彭雪枫同志联(1945年2月)
赠陈嘉庚先生联(1945年10月)
挽范旭东先生联(1945年10月)
挽“四八”烈士联(1946年4月)
挽刘胡兰烈士联(1947年3月25日)
挽续范亭同志联(1947年10月18日)
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联(1949年6月16日)
为湖南第一师范同学们书联(1950年12月29日)
与郭沫若题齐白石画联(1950年)
为延安枣园人民题词联(1951年8月)
题马毛姐联(1951年10月4日)
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联(1952年6月20日)
题肃反工作方针联(1955年5月12日)
赠叶剑英同志联(1967年前后)
赠邓小平同志联(1973年12月)
三、诗论
致路社
致萧三
致臧克家等
致袁水拍
致李淑一
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
致胡乔木
《七律二首·送瘟神》后记
致周世钊
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的批注
致胡乔木
致胡乔木
《词六首》引言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
对《毛主席诗词》中若干词句的解释
致陈毅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说明
第三版后记
参加第三版增加篇目的编写人员名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