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2434
  • 作      者:
    王伯鲁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是王伯鲁教授近年来研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选题上挑战当前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技术思想体系,开辟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的新途径。王伯鲁从广义技术观念出发,见微知著,透过马克思对众多具体技术现象的针对性论述,还原和提炼出蕴涵于其背后的技术思想,进而揭示出这些分立技术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分散的技术观念条理化,纳入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从而再现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结构及基本原理。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伯鲁,男,1962年9月生,陕西韩城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西北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市政协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获甘肃省第七、八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认为,尽管技术思想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马克思也没有留下技术思想方面的专门著作,但他确实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并留下了大量的技术思想材料。《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在选题上挑战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现状,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梳理和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述,力图给出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技术思想轮廓,再现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及发展脉络。《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有助于推进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的深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书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党政干部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属于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基础性课题。王伯鲁博士历经5年多的酝酿和3年多的潜心研究,精雕细琢,终成大器,可喜可贺!全书立意高远,总揽全局,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资料丰富翔实,并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新观点,使人耳目一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br>    ——金吾伦
展开
精彩书摘
    1)技术思想范畴<br>    “思想”一词泛指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所谓“技术思想”,就是人们对技术现象、技术活动过程及其环节理性思索的成果。因此,与“技术哲学思想”范畴相比,“技术思想”属上位概念,涵盖了技术哲学的所有内容,但又超出了技术哲学范围。技术思想往往展现为对技术活动的多维度考量,抽象高度虽不总是达到哲学思维的高度,但外延却更为宽广。技术哲学一般包含着某种有意识的研究选择,形成以信念为支撑的研究范式。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学术任务,马克思从来没有专门承担技术哲学的规范性研究任务,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研究过许多技术问题,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技术思想家。<br>    严格地说,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原生态”技术思想。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是立体推进的,他多是在具体技术活动层面言说技术的。其中,既有对技术史实的记录、转述,也有对许多专门技术史著作的摘录,还有对技术问题的多侧面思索,尚未展现出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清晰的体系轮廓。因此,使用“技术哲学”范畴,难于完整准确地再现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有牵强附会之嫌。正如詹明信所言:“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观念统统吃进,再赋予其一种单一而自成一体的语言、概念和术语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终结意味着没有人再认为这是可能的了。”<br>    笔者以为,目前采用“技术思想”范畴系统梳理马克思当年对技术现象的.认识成果,有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视野中的技术。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工程,在此基础上,再以“技术哲学”范畴进一步提炼和概括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可能更科学、贴切和稳妥。可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陈昌曙先生指出:“从技术哲学生成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会碰到一个界说上的、至少是表面的困难,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有许多深刻的技术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哲学论述中又从未使用过‘技术哲学’这个词,因而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未承认他们有自己的技术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的概念或提法是值得怀疑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比“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更宽泛,如果说前者仍需要推敲,那么后者就更值得斟酌了。然而,不管怎么说,“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提法是不容置疑的。
展开
目录
序<br>绪论<br>一、马克思的技术思想遗产<br>1.千年伟人<br>2.马克思文稿的整理与出版<br>3.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文献<br>4.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叙事方式<br>二、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概述<br>1.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态<br>2.国外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br>3.国内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br>三、探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原则与视角<br>1.探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原则<br>2.梳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新视角<br>第一章 技术与人性<br>一、人的技术属性<br>1.人的本质问题<br>2.人性溯源<br>3.技术性的历史发生<br>二、人性的内在技术构成<br>1.人性的两个基本层次<br>2.人性的技术基础<br>3.潜在的元技术观念<br>三、人的技术化<br>1.人的需要<br>2.技术的创造与传播<br>3.人的技术化机制<br><br>第二章 劳动技术<br>一、劳动技术演进的逻辑<br>二、劳动技术形态<br>1.劳动技术范畴<br>2.工艺流程技术形态<br>3.劳动资料技术<br>三、技术与分工<br>1.分工及其演变<br>2.协作技术<br>3.分工技术<br><br>第三章 机器技术<br>一、机器技术的发展历程<br>1.通用型工具阶段<br>2.专门化工具阶段<br>3.机器的出现<br>二、机器技术结构<br>1.机器的一般结构<br>2.工业革命的起点<br>3.机器体系<br>4.机器的制造<br>5.机器技术形态<br>6.机器与自然力<br>三、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br>1.机器与分工<br>2.机器对工人的排斥<br>3.机器异化为资本统治的帮凶<br>4.机器与工人阶级处境的恶化<br><br>第四章 产业技术<br>一、产业技术形态<br>1.农业技术形态<br>2.手工业技术形态<br>3.工业技术形态<br>二、产业技术进步机制<br>1.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br>2.产业技术创新机制<br>3.产业技术体系结构<br>三、产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收益<br>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r>2.生产费用的节约<br>3.物质产品的丰富<br>4.生产排泄物的利用<br><br>第五章 技术与科学<br>一、科学与技术的互动<br>1.科学与技术的合流<br>2.科学—技术—生产主导作用模式的确立<br>3.工艺学的产生<br>二、科学的技术基础<br>1.追溯技术发展史<br>2.科学发展的技术动力<br>3.科学研究的技术转向<br>三、科学应用的技术中介<br>1.科学的多重价值<br>2.科学应用的技术枢纽<br>3.技术开发的科学取向<br>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br>1.生产力范畴<br>2.科学的生产力属性<br>3.技术的生产力属性<br><br>第六章 技术与资本<br>一、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br>二、资本的技术化<br>1.资本的本性<br>2.资本的技术构成<br>3.资本积聚与集中技术<br>三、资本剥削技术<br>1.剥削剩余价值技术<br>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技术<br>3.不变资本节约技术<br><br>第七章 技术与社会<br>一、技术与社会的互动<br>1.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br>2.技术的社会塑造<br>3.技术决定论问题<br>二、社会技术形态<br>1.社会技术样式<br>2.社会技术特点<br>3.社会的技术化<br>4.社会技术系统的建构<br>5.社会技术的地位与作用<br>三、资本主义社会技术体系<br>1.技术与权力<br>2.生产管理技术体系<br>3.资本主义的政治技术体系<br><br>第八章 技术异化与人类解放<br>一、技术中立性的两种解读<br>1.技术自主性<br>2.技术价值中立论<br>二、技术异化思想<br>1.异化劳动<br>2.技术异化<br>3.技术异化的后果<br>三、技术困境及其超越<br>1.人类解放的技术途径<br>2.人类解放的技术困境<br>3.技术困境的超越与人类解放<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