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异化和社会交往
第一节异化理论中的经济学
一、《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野和辐射范围
1.在上一章,我们考察并思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曾执着已久的研究对象“市民社会”概念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中如同太阳下的薄雾般转瞬问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发现,这一事实基本上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斯密一英国的“市民社会”,并将视线从黑格尔一普鲁士式“市民社会”转向了斯密一英国的“市民社会”所造成的;而且,经过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洗礼,马克思已经将斯密的市民社会对象化为资本家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市民社会。当然,这一认识还不是以概念把握为前提的。
马克思在接触到经济学这门新学问以后,就毅然决然地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即要与黑格尔决裂。如果仅仅是从经济学角度重读黑格尔,那么只要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草稿的素材,即第三章国家A“国内公法”向前追溯,再以所谓《法哲学》原论的第二章市民社会A“需要的体系”为起点解读即可,因为这条进路最为自然。但是,由于当时马克思深受恩格斯论文的影响,根本就没有想到“需要的体系”背后的斯密的分工理论,恩格斯在那篇论文中已经站到了李嘉图一马尔萨斯理论世界的舞台上,并正在为扬弃私人所有同他们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马克思首先吸取了《国富论》对资本和劳动相对抗的命运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对立的分析(第一手稿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说马克思是把斯密当作出色的李嘉图(恩格斯)来读的。非黑格尔式的“市民社会”首先必须是“私人所有”(一资本)统治的王国。马克思在摘录《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时写在笔记本上的第一句话就是“私人所有”;他在《神圣家族》中谈到让恩格斯感慨万分的蒲鲁东《什么是财产?》(1840年)时,曾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列为批判蒲鲁东私人所有理论的根据,并要求读者予以参照。这些事实表明,马克思关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主要原因是恩格斯对“私人所有”进行了出色的分析。恩格斯曾在考察重商主义时指出:“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人所有的合理性的问题”,而否定了经济学不道德性的“新的经济学”虽然将私人所有理论从直接的、经验层次提升到科学体系,但新原理却是以虚伪、诡辩和博爱取代了以往的不道德性。我们可以肯定,恩格斯对“新的经济学”的痛斥对后来马克思选择经济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