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36034
  • 作      者:
    杨河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如果将这三项基本功能进一步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的使命,那就是——保护和传授、创造和丰富、传播和应用知识与文化。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表现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可以表现为向社会提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依据,还可以表现为直接推动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贡献,都必须以学术创新为根本,这是大学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源头活水,也是大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北京大学诞生于110年前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的使命就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新的知识推动全社会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推动智慧之开通和实业之振兴,从而为实现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所谓合一,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准则,“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这里天是对地而言,天地相连并称,显然是指自然之天。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所以知性便能知天。但孟子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证。《周易大传》提出“裁成辅相”之说,所谓裁成辅相,就是使天地之化接受人的范围,使万物委曲成就。《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与天地合德即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调谐。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宣扬“天副人数”,陷于牵强附会。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在其所著《西铭》中以形象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但也承认天与人的区别。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在历史上,中西不同的观点各有短长,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辉煌成绩,但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时至今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确实很有必要。
    二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宗教家以神为本而言的,可以称为人本思想。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怀疑鬼神,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求助于鬼神。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而不必考虑死后的问题。孔子对于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这种思想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仲长统说:“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他提出“人事为本”,是儒家“人本”思想的最明确的表述。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佛教东来,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观念,一般群众颇受其影响,但是儒家学者起而予以反驳。范缜著《神灭论》,提出形为质而神为用的学说,彻底驳倒了神不灭论。
    宋明理学中,不论是气本论、理本论或心本论,都不承认灵魂不灭,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都高度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意识都比较淡薄。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虽然道德也是有时代性的,但是这一道德传统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  刚健自强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的“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彖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问断,称之日健,亦日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儒家重视“不息”,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同上《微子》),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上《卫灵公》)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所谓“义”,包括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的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则贵柔。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贵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四  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价值。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上《子路》),区别了和与同。和同之辨,始见于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的言论中。《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春秋时齐晏子也强调和与同的区别。他以君臣关系为例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称为和。如果“君所谓可”,臣亦日可;“君所谓否”,臣亦日否。那就是同,而不是和了。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兼容不同的观点,才能使原来的思想“成其可”、“去其否”,达到正确的结论。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也就是能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人云亦云。“和”的观念,肯定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容纳不同意见,对于文化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
目录

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关于中华文明史的理论思考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假若危机明天来临——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对亚洲价值观的思考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
艺术问题
“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

历史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
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大国”兴替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
诗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
和林访古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哲学
漫谈伦理道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唯物辩证法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提纲
中国的佛教与儒教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过程的时空结构和时间向度——兼评西方历史哲学的两个命题
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提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

来潮
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
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
关于我国科普事业宏观战略问题的思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