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济南寺庙之多、香火之盛有“五里一庙,十里一寺”、“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香火”之说。这些庙宇寺观、祠堂中所供奉的神灵牌位,有的属于宗教信仰,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和人物的崇拜,这既是中国民众的信仰习俗,也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进行精神统治的一种手段。所谓“四海之大,人物之众,王法所不及治者,幸有神道默助至教”,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所在。
庙、坛、寺、观周围可以进行贸易,有助于商品交流,商人因此也乐于出资办理庙会,为普通民众提供宴饮集会的交际场所。不少寺庙建有戏楼,如督城隍庙、县城隍庙、趵突泉的吕祖庙、药王庙、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都有戏楼,年节、庙会、求雨还愿期间都要唱戏,广大民众不用买票便可前来观赏。所以逛庙会,烧香拜佛、看戏,成为普通百姓消闲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官方的提倡和戏曲小说的普及,关公成为城郊居民心目中忠勇仁义的化身。旧时人们认定土地神掌管死人的户籍,人死后首先要到土地庙报到,因此,关公庙和土地庙数量最多,香火最盛。
到清代,济南民间崇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风行一时。大明湖南岸建有泰山行宫,是府城的祭祀中心。在南郊玉函山上,仿泰山格局,修建了石级盘道,并于山顶修建了较大的元君庙,居民称之为“小泰山”,成为每年3月末城区市民朝山进香的胜地。除此之外,还有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到会仙山朝拜西王母庙的踏青活动,以及九月九日到千佛山、佛慧山登高迁祓的习俗。
宗教侵略是西方国家对山东侵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鸦片战争前,西方宗教已经在济南传播。据记载,正式到济南来传教的是意大利人龙华民,他于崇祯九年(1636),从北京来济南传教。在山东许多城镇,甚至包括济南府,都建立起了基督教会。顺治七年(1650),天主教方济各会差西班牙神甫嘉伯乐到济南传教,在城里将军庙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顺治十七年(1660),又在城西北陈家楼建立了陈家楼天主教堂。由于教士倚势欺民,包庇纵容教徒,引起群众义愤,雍正二年(1724)洋教堂被百姓拆除,外国神甫也被赶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