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规避自然灾害
我们知道,地震是一种地壳快速而又剧烈的运动。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千米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称为远震。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千米。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据测定,l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l2千米。
发生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也会扩散。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能引起地面的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它能够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因此,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横波则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应尽快防范。
目前,关于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有三大较有影响的假说。一是“弹性回跳说”,是指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二是“岩浆冲击说”,是指地下岩石导热不均使部分岩石溶融体积膨胀,从而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裂产生地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