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77368
  • 作      者:
    郭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在对企业大量实地调研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产业生态学、生态学、自组织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了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郭莉,女,1977年8月生,辽宁铁岭人,管理学博士。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在东北大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政策与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已主持完成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等多项课题。近几年来,在(《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预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围绕工业共生空间分布形态的进化、模式的进化和技术动因三个专题,阐释了工业共生进化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三个角度的内涵,对解决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差、经济效益低、技术创新力薄弱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共生是现代工业企业面对环境问题的组织新模式,是指企业之间开展的以经济和环境双赢为目标的资源互补性活动。作为工业共生的直接实践形式,生态工业园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引言     据唐《岭表录异》记载,寄居蟹和丽海葵经常共同生活,前者受后者的毒刺伞的保护,而后者从前者的移动和进食中获得食物来源。可见,生物界的共生现象很早就为人所知。然而,工业系统开始借鉴生物界共生现象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布恩和巴斯(1997)指出,工业共生与生物界的共生存在两点本质的区别:一是工业共生关系因系统边界而异,二是工业共生进化的非自发性。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企业问的交互作用做深入的研究。     1.1  选题依据     1.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工业系统已经很难继续维持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即无偿的从生态系统中调入原材料,并将大量多余副产品以废物形式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将经济活动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过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废物排放。1989年弗莱秋(Frosch)和伽罗珀罗(Gallopoulos)提出“产业生态学”和“产业生态系统”,由此,产业生态学迅速发展起来。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工业共生进化的理论基础 2.1 工业共生进化的概念基础 2.2 工业共生进化的构成要素 2.3 工业共生进化的理论基石——协同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共生空间分布形态的进化研究 3.1 产业生态系统进化的路径依赖研究 3.2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分析 3.3 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副产品交换:两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 3.4 工业共生空间分布形态的演进路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共生模式的进化研究 4.1 互惠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 4.2 单方获利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 4.3 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4.4 工业共生模式的转换机制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共生进化的技术动因识别 5.1 工业共生进化的巨涨落——技术创新 5.2 技术创新在工业共生进化中的作用:以鲁北生态工业园为例 5.3 基于统计分析的科技进步与工业共生的耦合度研究 5.4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共生进化中技术动因的作用机理分析 6.1 工业共生进化中“技术创新悖论”的产生与破解 6.2 工业共生进化中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6.3 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引用案例清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