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21469
  • 作      者:
    陈玲,郜洪文等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郜洪文,1964年8月生,安徽淮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分子科学研究室 (Tongji - EMSL)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污染控制材料设计及应用、环境污染物生物毒性、痕量污染物检测等。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创立了Spectral Correction Technique、Light-Absorption Ratio Variation、Transmembrane Impedance Effect、Waste hybridization Treatment等新方法,在Proteomics、Biophys. J.、J. Mater. Chem.、Amino Acids、Analyst、Water Res.、BMC Mol. Biol.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一百余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十四章,包括绪论,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环境样品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热重及差热分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快速监测、应急监测中的现代环境分析技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本书注重先进方法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科学性、适用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现代环境分析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还可作为其他分析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人类最初使用的劳动工具很简单,对自然界的作用也很有限。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革命兴起,人类具有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随之增大。18世纪以来,伴随着机器的出现,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提高,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上升到污染的程度。尤其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崛起,工业过分集中,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污染由局部逐步扩大到区域,由单一的大气污染扩展到大气、水域、土壤和食品等多方面。发生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如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生了一些突发性的严重公害事件,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等。新污染大多还与原油或有机化学品泄露有关。当前人类还面临着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当然,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地加深。人类在被动地适应环境,被动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进程中,也在逐步地改善、调节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人类从敬畏、漠视自然到善待自然,终于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技术
2.1  元素分析概述
2.2  样品前处理
2.3  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2.4  元素形态及其分析技术
2.5  元素分析新技术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1  分光光度计及其定量分析原理
3.2  显色剂分子结构和显色反应
3.3  显色反应助剂
3.4  显色反应测量方法
第4章  荧光光度分析法
4.1  荧光分析法概述
4.2  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第5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5.1  红外吸收原理
5.2  红外光谱仪
5.3  样品的制备
5.4  定性定量分析
5.5  红外光谱技术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
第6章  气相色谱分析
6.1  气相色谱法及其分类
6.2  气相色谱仪
6.3  气相色谱进样方式
6.4  气相色谱的进样口
6.5  气相色谱的色谱柱
6.6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
6.7  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7.1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
7.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与分类
7.3  高效液相色谱仪
7.4  高效液相色谱主要参数及主要影响因素
7.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7.6  高效液相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第8章  离子色谱分析
8.1  离子色谱的发展
8.2  离子色谱的分类
8.3  离子色谱仪
8.4  离子交换色谱
8.5  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8.6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第9章  质谱分析
9.1  质谱分析概述
9.2  质谱仪结构与工作原理
9.3  质谱联用技术
9.4  有机质谱解析
9.5  GC-MS分析方法
9.6  LC-MS分析方法
第10章  环境样品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10.1  环境水样的前处理方法
10.2  环境固体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10.3  环境样品的净化
10.4  环境样品前处理——分析仪器在线联用技术
10.5  环境样品前处理及分析仪器在线联用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第11章  热重及差热分析
11.1  热重分析
11.2  差热分析
11.3  差示扫描热量法
11.4  热重分析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第12章  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1  生物学分析
12.2  现代生物分析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2.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第13章  快速监测、应急监测中的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13.1  实验室快速分析技术
13.2  现场快速环境监测
13.3  实时在线环境监测技术
第14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4.1  遥感概述
14.2  遥感的基本原理
14.3  遥感图像处理
14.4  常见遥感平台、遥感器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