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684004
  • 作      者:
    陈元主编
  • 出 版 社 :
    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通过对未来20年我国水资源供需分析,阐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等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提出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综合利用、跨流域调水、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式防治水资源短缺,同时开展流域水资源调控与生态保护等问题,根据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不同水资源特点制定相应水资源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地表水及其开发利用情势
  1.地表水状况
  我国地表水资源量即为河川径流量,由地表流、壤中流与河川基流构成。全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375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8mm。其中,山丘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占92.7%,年径流深371.4mm;平原区占7.3%,年径流深74.7mm,山丘区径流深为平原区的5.O倍。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O.44,即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44%形成径流。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55,北方地区为0.22,前者为后者的2.5倍;全国山丘区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48,平原区为0.22,前者为后者的2.2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降水深等值线大体上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总体上,变化幅度北方大于南方;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降水集中程度较高;各地降水普遍存在连丰和连枯现象,其中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我国与邻国涉及跨界河流的地区有松花江、辽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珠江等5个水资源一级区。总体而言,我国多处于跨界河流的上游段,入境水量少,出境水量多。据1956-2000年资料统计,全国多年平均年入国境水量为214亿m3,约相当于全国自产河川径流量的0.8%,主要集中在珠江区和西北诸河区,两区人国境水量合计占全国人国境水量的84%。我国多年平均年出国境水量5975亿m3,以西南诸河区为最大,达5724亿m3;我国流入与邻国共有的界河水量约1300亿m3,以松花江区为最大,为1142亿m3。全国出国境与流入边境界河水量之和约为7300亿m3,相当于我国自产径流量的27%。我国多年平均人海水量为16726亿m3,占河川径流量的62%。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未来20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面临形势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
三、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
四、重大水资源问题对策
五、重大水资源制度建设

第二章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利用
一、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势
二、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模式
三、水资源科学分配模式
四、水资源有效保护模式
五、水资源有效利用对策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
一、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已建调水工程经验与启示
三、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建设进展及工作重点
四、大西线调水设想述评
五、其他重点跨流域调水工程布局
六、对策建议

第四章 非常规水源利用
一、非常规水源利用的背景及意义
二、非常规水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三、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与重点工程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政策与措施

第五章 节水治污战略及对策
一、节水与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
二、节水与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三、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六章 黄河污染及其治理
一、黄河污染状况及其影响
二、黄河污染的主要成因
三、治理黄河污染的对策措施

第七章 华北地区水资源战略
一、华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二、华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面临问题
三、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预测
四、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
五、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与重大工程布局
六、对策措施与建议

第八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战略
一、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二、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面临问题
三、东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预测
四、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
五、东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与重大工程分布
六、对策措施与建议

第九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战略
一、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西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预测
四、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五、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与重大工程分布
六、对策措施与建议

第十章 流域水资源调控与生态保护
一、我国区域荒漠化及主要生态问题
二、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主要成因
三、对策与建议

第十一章 水资源利用政策体系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利用的方针与目标
三、建立稳定的水利投人机制
四、建立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完善农村水利长效发展机制
六、建立水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七、建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机制
八、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九、健全政策管理体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