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1.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健康轨道,现代化建设事业举世瞩目。期间,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城乡面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随着中国城市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城市建设热潮波澜壮阔,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百花齐放。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人口、用地、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探索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开发区建设、城市广场建设、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生态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等一轮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发展正逐步从单纯“量”的渴望转向对“质”的追求,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也跨出发展初期的浮躁与粗放,而趋向于科学化、理性化、集约化的发展,逐步进入探求科学与人文融会的华彩时代。
目前,中国工程院已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列为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之一。我国各大城市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相继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点燃西部诸城市发展的“星星之火”,以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群区逐步发育完善,城市化正以“燎原之势”推动着西部地区城市社会的发展(图1.1)。在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与发展、文化传承与更新的历史性深刻变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