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过程,包括一系列巨大的社会经济体系重构。20世纪90年代这一社会转型加速,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背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社会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演进以及文化形态的市民化、世俗化,成为当代中国本土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相比,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从其动力机制到物质空间环境都显示出相当不同的特征。随着中国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深化,中国的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将获得更多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动力。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国内以来蓬勃发展,而城市设计实践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取得先行的初步成效,反过来又进一步促就了理论研究的持续开展。当前对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强调以及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被城市政府提高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由此城市设计实践获得了大量的命题机会,尤其近几年态势强烈。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为:
(1)城市设计研究领域表现为“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设计实践研究,再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李少云,2004)。这种以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译介为主转向具体操作机制的应用性研究体现了国内城市设计研究从重视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演进,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同时这种转变也对应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总体趋向。李少云(2004)概括了中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缺乏本土主流理论,对城市设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缺少对实施过程的深度研究,少有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总结和反思;缺乏对本土历史文化特征从“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忽视本土的城市建设体系特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