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专题的指导教师并不具有社会学的专业背景,使用社会学方法是我们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指导教师把同学们带进项目的实际情景,同学们要自己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我们设定的方向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为可观察的变量,设计研究方案。这就需要他们去创造性地学习。我们请社会学系高年级的同学参加景观社会学开题会,要同学们去向社会学系的同学请教。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非常有效,记得研究街道人性化专题的景观专业学生在课堂讨论时说,“社会学系的同学告诉我们,社会学的方法就是面对活生生的人”。
这种方法论上的要求,表面上看,超出了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其实,凡在专业上成功的人士,实践上都是社会工作的行家。这种要求对于他们来说一点就通。而且这样的研究角度恰恰是他们长期困惑、渴求的,因此指导同学们的过程其实对各位指导教师的事业也是一种促进。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一旦走向社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自然就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去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在顺德,同学们可以在一个陌生的村庄里找到顺德学院的同学,成为人户访谈的向导。他们其实渴望与陌生人群交流,渴望倾听不同阶层的想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一个接引的契机,一种成长的环境。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的那样,一群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一起,即使没有老师也能健康成长。
可以说,景观社会学的平台是学校与各位指导教师共同搭建的,但在这个平台上最出色的角色是同学们,最精彩的情节是同学们在走向社会之后主动地研究和学习。
当我们坐在教室中听取每一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常常会为他们在研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感动。研究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同学访问当地社区居民,这一组雕塑对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时,最初得到的回答是“无所谓”。但是同学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假如这组雕塑搬到其他地方你会感觉怎样?”受访者们断然反对,这种态度揭示出,雕塑已如阳光空气一般与社区生活不可分离了。这样的好问题我设计不出来,同学们进入课题的情景中,他们设计出来了。他们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