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4584
  • 作      者:
    (日)守屋美都雄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此商品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之一,收录了已故守屋博士晚年所撰论文中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涉及一部分早年代表作。本书分为三部分:国家篇、家族篇以及附篇,以家族研究为基础,着力探讨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的家族篇更是家族研究发展为家训问题的重要成果。此书时至今日仍是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
精彩书评
  在守屋美都雄所涉及的多方面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家族”是他始终关注的主题。以家族研究打下基础后,守屋先生将注意力转向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他在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方面取得的那些卓越成果,便是其中的一环。
  守屋美都雄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对中国古代岁时记的研究,这也是对与家族问题相关的民众节庆活动的探索,是一项以文献学为主要内容的扎实细致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岁时记研究将有可能被再往前推进一步。
  ——(日)山田信夫布目朝讽山本宪司
展开
精彩书摘

  他的看法是:“如果将这些记载直接看作史实或许没有什么价值,但却可以为《史记·商君列传》从一个角度记载的军功性财物臣妾归属制的存在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它们还提供了一些线索,使后人能据以推测按军功行赏的数量基准。
  随后,平中苓次又深入研究了《荀子》“五甲首而隶五家”的含义,认为这意味着“将五家已耕作、已居住的土地,作为附属于爵位的禄(采地)进行赏赐。因此,有爵者得到了这些土地,就像取得了自己的私有地,并使耕种这些土地的五家作为自己的隶农,如同臣妾那样归属自己,进而向耕种者收取地租。可以这样试想,身份性土地归属制本身并不是新的制度,而是在卿、大夫、士这些诸侯的家臣中已经实施的制度。……既然如此,商鞅变法之所以要发动的理由何在?必须看到,变法并不是针对原有的卿、大夫、士等特定身份阶层,而在于它适用于一般庶民”,由此可见爵制性大土地保有制的特色。
  在该文的末尾,平中苓次总结道:“这一爵制性大土地保有制的开创,促进了在民众之间私有地主的产生。”这说明,他认识到秦代的爵制性大土地保有制与汉代以后大土地私有兼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笔者看到这个鲜明的论点,极受启发,但读过几遍之后,则不禁产生了以下疑问。
  第一,秦代的爵制性大土地保有,与汉代的大土地兼并,是否真有一系列关系?根据平中先生的论点,有爵者受赐的田宅,就像爵位附带的采地(禄)一样。如果真是这样,有爵者就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经营田宅,而只享有从在田宅里劳动的隶农那里收取地租的权力。地租率虽不明确,但若是按孟子等人所说,也许就是所谓的“什一税”。但与此相反,如文献所记载,汉代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田宅,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经营。当然,在广大的土地上通常是奴隶和佃户劳作,但就佃户而言,地主要向他们收取收获物的一半,有时还会超过一半。
  ……

展开
目录
国家篇
第一章 从汉代爵制源流角度所见之商鞅爵制研究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商君书·境内篇》的资料价值
第三节 《商君书·境内篇》解读
第四节 商鞅爵制的内容
第五节 商鞅爵制的专题史考察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关于阡陌制度的各种研究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介绍与评论
第三节 结语

第三章 对“开阡陌”的一种解释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阡陌”的字义
第三节 “开阡陌”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商鞅的县制与开阡陌
第五节 商鞅的赋与“开阡陌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关于秦国军功褒赏制中对人的支配问题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荀子·议兵篇》中“功赏相长也”的含义
第三节 关于《苟子·议兵篇》中“隶五家”的实际状况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质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关于高祖的同族结合
第三节 中涓、舍人、卒的再研究
第四节 主客结合形式的动态考察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父老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刘邦与父老的接触
第三节 何为“父老”
第四节 刘邦、父老结合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汉代国家与父老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关于曹魏爵制若干问题的考察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曹魏爵制的系列及其形成过程
第三节 与曹魏列侯、关内侯封邑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关于曹魏爵制的特征性事实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社的研究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有关社的诸学说与学说评论
第三节 文献中所见社的性质与功能
第四节 社的各种形态
第五节 社的起源
第六节 社与封建
第七节 结语

家族篇
第一章 关于汉代家族形态的考察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家族
第三节 对汉代家族三族制说的评论
第四节 与汉代家族形态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关于汉代家族形态的再考察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关于《孟子》中“家”的问题
第三节 关于汉代家族观的两个问题
第四节 结语——关于家族研究的反思

第三章 汉代的家族——其学说史展望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战前汉代家族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最近汉代家族研究的焦点
第四节 如何推动汉代家族研究的进展

第四章 南人与北人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侨姓与吴姓
第三节 南人与北人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关于六朝时代的家训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汉代的家训
第三节 魏晋时代的家训
第四节 南北朝时代的家训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论《颜氏家训》
第一节 序言3
第二节 颜氏的世系与家风3
第三节 颜之推的生平3
第四节 专题史研究3

附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形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春秋时代为中心
第一节 据《汉书·刑法志》提出的问题
第二节 春秋时代法制史上的各种问题
第三节 结语

第二章 关于李悝《法经》的一个问题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鲍格洛之说
第三节 对鲍格洛说的批判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桓谭的生卒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鲍格洛之说
第三节 姜亮夫之说
第四节 笔者的看法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论“晋故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贾充的晋故事
第三节 贾充之后的晋故事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近年来汉唐法制史的研究历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关于汉代法制史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 六朝法制史研究概说
第四节 以律令格式及法律文书为中心的唐代法制史研究之略见
第五节 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