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及其抗震性能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之所以能保存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其间又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地震的考验,仍能挺然直立,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日本大正十二年(1910年)大地震,用西方建筑技能盖起来的建筑物大多倾圮,而依据中国建筑之营造原则盖起的建筑物却几乎没有倒塌这一现象,当时曾引起日本专家的注意。据说他们研究发现中国系的建筑中有一种“柔构”技能。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中国建筑的结构构件之间特殊的榫卯连接方式。本章拟就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构件之间的榫卯连接方式及其减震耗能特性加以研究。
3.1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
依据考古发掘的结果,绝大多数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木构件的结合,均采用绑扎方式(图2.3)。迄今发现的最早以榫卯节点进行构件连接的实例,为约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木结构榫卯构件,它们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的木楞,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且密合的连接方式。另外,河姆渡所出土的木构件多经重复利用,晚期建筑常常利用早期废屋的旧料。除直接利用原构件外,更多的是将废旧构件截割使用,如将枋改作桩木,柱改作梁、枋,圆柱或较大的方料纵剖成板材。许多地板就是用废梁、柱加工制作的。归纳当时榫卯类型,大抵有如下几种:平身柱两侧插梁的榫卯,转角柱直角插梁的榫卯,柱头与梁相接的榫及柱脚与地梁(地板龙骨)相接的榫,直棂栏杆榫卯,企口板榫卯(图3.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