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接千载的方圆演绎轨迹——客家土楼之演变
所谓“客家土楼”,据黄汉民先生概括出来的定义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陕西半坡遗址考古成果表明,生土版筑技术早在6 000年前就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可见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继承和发扬黄河流域生土版筑技术的产物,只是永定客家先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中国的传统夯土技术推向了极致的顶峰。
永定是纯客家县份,县内47万居民大都是客家人的后代。土楼又是永定客家人的杰作,因此土楼顺理成章地被冠于“客家”两字,初始唤作“客家土堡”或“客家圆寨”,而后逐渐被“客家土楼”所取代,客家与土楼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了其特定的含义和特定的指向。
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永定客家土楼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鼎盛阶段等四个阶段。最早的客家土楼萌芽于唐朝晚期南宋初期,初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则以永定置县(明成化十五年,即公元1478年)为分水岭,明代中叶以前为初级阶段,明末清初以后为成熟阶段,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鼎盛阶段。
从土楼的构造上说,永定客家土楼是先有方形土楼后有圆形土楼。
早期的客家土楼都是方形的,而且比较巨大,因此更像是土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