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00491
  • 作      者:
    邓庆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邓庆坦,1989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1994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出版专著、译著共10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存在着以政治变革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的状况。有鉴于此,本书从20世纪中国建筑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出发,尝试打破建筑历史分期中的人为分隔,建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并非仅仅是把现行的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历史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书主要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切人点和侧重点,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兴起乃至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了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自发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br>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br>    一、从既有研究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必然趋势<br>    现行的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为现代史。这一三段式分期模式缘起于1950年代的“三史”编写:195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三部史书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断了20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再度兴起,它们几乎同时起步并形成各自的研究体系。但是,这种三段式的分期模式却延续下来,并通过一系列学术成果的问世和学术体制的形成而固定下来。<br>    1982年由已故清华大学汪坦先生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到2006年为止已经召开10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并以中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16分册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1985年,由龚德顺先生、邹德侬先生和窦以德先生共同担纲,开始了1949年以降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并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纲》,成为1980年代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这两个项目同属建设部的一个科研计划的同一课题。<br>    如果把以张复合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和以邹德侬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研究思路是大相径庭的:前者偏重于微观的散点式个案研究,后者更关注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前者通过全国范围的学术会议和建筑调查,形成了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一定规模的团体性学术活动,而后者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到历史文本的写作基本上是由一位学者主持的一个科研梯队独立完成的;前者通过有组织的史料发掘、严谨的考据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性研究体系,而后者虽然也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考证,但是与前者相比更注重史实与史识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沟通以及对历史研究现实意义的阐发。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br>一、从既有研究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必然趋势<br>二、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参照系的相关学术动向<br>三、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整合态势和最新成果<br>四、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理论框架<br>五、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br>六、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现实意义<br>七、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前景展望<br>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再认识<br>一、既有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中关于现代建筑评价的主要误区<br>二、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的再评价<br>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br>第三节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整合研究的宗旨和方法<br>一、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整合研究的宗旨<br>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整合研究的视角<br>三、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若干用语<br>四、相关史料的收集与考证<br>第二章  1900~1926:西方建筑体系的全面输入与传统复兴初潮<br>第一节  西方建筑体系输入与现代建筑萌芽<br>一、1900年代: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断裂<br>二、新式建筑教育与新型建筑师<br>三、城市的早期现代化<br>四、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br>五、向现代建筑风格演进的趋势<br>六、小结<br>第二节  教会主导的传统建筑文化复兴初潮<br>一、教会建筑学的转向<br>二、“中国式”风格:从教堂到教会大学<br>三、西方建筑师的多元化探索<br>本章小结<br>第三章  1926~1937:中国式折中主义的演变与中国现代建筑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br>第一节  中国式折中主义的产生及其演变<br>一、中国式折中主义的思想根源<br>二、中国式折中主义的社会背景<br>三、“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演变<br>四、中国社会对折中主义的批判<br>五、小结<br>第二节  中国现代建筑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br>一、对1930年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的社会背景再认识<br>二、现代建筑思想在中国的传播<br>三、现代建筑思想和观念体系的初步形成<br>四、殊途同归——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建筑思想转变模式分析<br>本章小结<br>第四章  1937~1949:不应被遗忘的现代建筑历史——抗战爆发后的现代建筑思潮<br>一、抗战爆发前的国际与国内建筑<br>二、战争与战时建筑<br>三、从文质到物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br>四、走下神坛——对“中国固有形式”的反思与批判<br><br>五、激进的现代建筑思潮的涌动<br>六、新的国际领域与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理论探索<br>七、播种未来——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奠定<br>八、安得广厦千万间——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升华<br>九、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传播<br>十、战后——汇入国际现代建筑潮流<br>本章小结<br>第五章  十里洋场的商业话语——建筑商业化与商品化浪潮下的现代建筑实践<br>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商业先锋——1920~1930年代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模式研究<br>一、现代建筑浪潮中的西方建筑师<br>二、商业化浪潮下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br>三、商业导向下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br>四、商业噱头与现代建筑技术革命<br>五、商业建筑文化的延伸与扩展<br>六、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僭越<br>七、商业时尚与新建筑文化的形成<br>第二节  隐形的手——建筑商品化与现代建筑的兴起<br>一、地价因素的影响<br>二、建筑多层化、高层化与建筑技术进步<br>三、建筑商品化与城市住宅的演变<br>四、建筑商品化大潮中现代建筑思想的萌动<br>五、建筑商品化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兴起<br>本章小结<br>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兴起的社会文化基础<br>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型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br>一、中、西方建筑文化意识的差异<br>二、西方建筑美学的引进与建筑审美意识的觉醒<br>三、纳入艺术和美术范畴的建筑艺术<br>四、建筑文化意识的觉醒<br>五、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兴起<br>六、新的建筑历史观念的萌动<br>七、结语<br>第二节  现代建筑兴起的现代性社会文化基础<br>一、社会文化心理对现代建筑文化的接受<br>二、现代建筑的社会文化关联<br>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的现代性社会文化基础<br>四、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批判<br>五、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br>现代建筑思想内涵<br>本章小结<br>第七章  1949~1976:建筑文化的政治化与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br>第一节  建筑的政治化与传统复兴<br>一、学术大师的矛盾与困惑——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建筑思想的转变<br>二、建筑的政治化——从三种典型建筑模式到极端政治化<br>三、立基传统建筑文化的新探索——现代性与地域性<br>第二节  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与探索<br>一、一曲琴终人未散:1950年代初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br>二、一石激起千层浪:“鸣放”运动中倡导现代建筑的声音<br>三、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强大的社会基础<br>本章小结<br>第八章  1977~:经典现代主义的超越与立基传统文化的多元探索<br>一、拨乱反正:激进现代主义思潮、传统和现代论战与“詹氏”后现代错接<br>二、超越经典现代主义——当代建筑创作的进步趋势<br>三、立基传统文化的多元探索<br>四、价值观念的重塑与建筑理论体系的构建<br>第九章  结语:百年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反思与展望<br>一、建筑与政治——20世纪中国建筑的政治悖论<br>二、在国际性与国家性框架下——对狭隘民族本位的反思<br>三、不能告别现代建筑<br>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当代建筑的整合趋势<br>参考文献<br>图片来源<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