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女性服饰溯源<br> 早在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创制出了服饰的雏形。《礼记·礼运》篇有“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棺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的记述。在此基础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蔽体保暖、无一定形制的衣物到遵循秩序、统一服式来祭祀天地鬼神,从中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也说明服饰功能与内涵的逐渐扩展与变化。因此后人注解《易·系辞》时说:“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乾’为治,在上为衣,‘坤’在下为裳,乾坤万物之蕴,故以象衣裳。”在通过衣裳象征天地乾坤的同时,华夏传统服饰的上衣下裳基本形制也随之得到确立。<br>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至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这一阶段的衣裳实物,相关文献记载又多出自秦汉或后世人之手,因而我们只能间接的从考古发现的某些陶器纹饰结合史料文献来考察黄帝、尧舜时代的服饰特征。《虞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出于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原始先民首先将天地万物等生存的自然环境景物描绘在服饰上,这在当时是完全有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先秦时代的人认为黄帝时已经创制出以十二种章纹为标志的“冕服”制度,在上古文献汇编《尚书》中还有对冕服制十二章纹含意的解释; 《后汉书·舆服志下》中描述更为详备:“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