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篇:走出“明式家具”研究的误区
(一)“物不平则鸣”
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由数以万计品种的树木构成的绿色王国,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社会人文环境不离不弃的营造者——千百年来,那些近在我们房前屋后,远在山上水畔的树木,因其量众而质优并且易于采用和加工,而成为一代又一代先民们方便生活的实用器具和美化生活的艺术品的载体。人们不难发现:就整体而言,木器用具、木质艺术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较之用瓷土、矿石等加工再生的瓷器、铜器和玉器用具、作品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承载着巨大人文历史信息的古代木器,因其比玉器、铜器、瓷器更容易风化、腐烂较难保存而更为弥足珍贵。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收藏品市场,木器的整体评价显然偏低,其价格水平和价值水平明显不相适应。例如一张耗工费料、髹饰极为精湛、复杂,内容极为生动、丰富的精品“千工拔步床”的市场估价很少超过百万元,而一件较为精致的清代瓷器超过千万元也不足为怪。同样是这种存世极罕的千工床的价格要低于一张当代用紫檀制作的床,个中原因在于“材质”:千工床是以非硬木类的柏木或榉木、楠木等为基本材料,在木器界流行的“材质至上”的评价标准面前,千工床的巨大的工艺含量、艺术含量、历史信息含量和稀缺性等都可以被视而不见或忽略不计。在不少人眼中,千工床也就是一张古人睡觉的老床,其实用功能似乎占据它的价值的大部分。但事实上,千工床不仅是一张床,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件集大成式的艺术珍品。
……
展开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自序》
发端于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发展于胡德生先生的《明清家具定级标准评分表》的唯材质论、唯红木论,扭曲了古人关于中国古典家具优良传统的经典论述和历史事实,误导了古典家具的鉴赏和研究方向,影响了人们对古典家具真正价值的科学解读和正确评估。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质疑篇》
祖武先生对其所藏,剔垢去污,使材质的天然纹理显现出来,凭藉传统文化的素养和神通八极的想象,对那些天然纹理给予如诗如画的释义,给人以清新灵动之感,使那些用以制作家具的嘉木古树,又生机勃勃地屹立在山泽水畔。(鉴赏家郑重)
——摘自《古典木器精气神·赏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