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板之始
世言书籍之有雕板,始自冯道。其实不然(监本始冯道耳),以今考之,实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陆深《河汾燕闲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造。”
《敦煌石室书录》:“大隋《永陀罗尼本经》上面,左有施主李和顺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宋太平兴国五年,翻雕隋本。”
按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亦谓隋代已有雕本。是我国雕板,托始于隋,而实张本于汉。灵帝时,惩贿改漆书之弊,熹平四年,命蔡邕写刻石经,树之鸿都门,颁为定本。一时车马阗溢,摹拓而归。则有颁诸天下,公诸同好之意,于雕板事已近。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寝知抄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视漆简为已便矣;然缮写难成,故非兰台、石室或侯王之家,不能藏书。自有印板,文明之化,乃日以广。汉、唐写本,犹用卷轴。抽阅卷舒,甚为烦重;收集整比,弥费辛勤。雕本联合篇卷,装为册子,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上溯周、秦,下视六代,其巧拙为何如哉?
范摅《云溪友议》:“纥干尚书泉,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稔;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作《刘宏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熹平石经》 东汉刻 朝。”
柳王比《训序》:叶梦得《石林燕语》引。“中和三年,在蜀阅书肆所鬻字书,率雕本。”
《国史志》:“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小学字书。”
朱昱《猗觉寮杂记》:“唐末,益州始有墨版。”
按唐时雕本,宋人已无著录者。盖经五季兵戈之后,片纸只字,尽化云烟,久等于三代之漆简,六朝之缣素,可闻而不可见矣。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孙可之集》有读《开元杂报》文,当即此也。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此与日本所藏永徽六年《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刻本,均为唐本之仅存者。世传卷子本陶渊明《归去来辞》,后署“大唐天祐二年秋八月九日馀杭龙兴寺沙门觉远刊行”云云,盖不足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