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遥感基本理论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1.1.1 遥感定义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空间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影像遥感和数字遥感相结合,先进、实用的综合性探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及军事侦察等各个领域。
顾名思义,遥感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远距离识别物体。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时,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比没有着火的树木辐射出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千米的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上交后,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1.1.2遥感过程
现代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
(1)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及信息的传输;
(2)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
(3)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
(4)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
由于上述这些内容,遥感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遥感的多学科交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