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6392
  • 作      者:
    华晓宁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分析了建筑与景观形态整合的缘起,进而在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上对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建筑与景观的整合形态进行了分析解读,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景观形象、空间和结构三个层面的形态构架,结合大量建筑实例,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可供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缘起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景观的面貌:迁徙与定居,农耕生产,对于土地的整饬开发……今日我们所见、所在的景观环境,基本上都已是被人力介入或改变了的产物。正是在此意义上,杰弗里·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有所谓“人类景观”(human landscape)的提法。
    人们对于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认识与要求由来已久。这是与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的。形态的整合,包含建筑择址、布局、营建的整个过程。
    择地营居是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第一步。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景观形态结构的认知和分析,以及对建筑介入景观后形成的整体形态的预计,从而才能做出选择和取舍。中国传统的风水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传说时期。有学者认为如考虑其经验性实践雏形,至迟可以追溯到周代先民在商代的迁徙。《诗经·大雅·公刘》日:“笃公刘,于胥斯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泉流……度其夕阳,豳居允荒……于豳其馆……止基乃埋,爰众爰友。”唐人吕才在《五行禄命葬书论·叙宅经》中描述道:“逮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卜惟洛食。”中国古代的风水之术主要兴盛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这并非偶然。这些地区的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地间杂为主,大地景观的形态特征十分鲜明,因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景观形态和结构的关注。同一时,由于地形制约,这些地区的人地矛盾也相对突出,人们需要精心选择适于人居的场址进行建筑营造。而在西方文明史早期,同样有着类似中国风水师的职业以及类似的相地行为。
    ……
展开
目录
引言
1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的缘起
1.1 经济活动
1.2 建造材料与技术
1.3 自然生态条件
1.3.1 地质水文
1.3.2 气候
1.4 社会文化机制
1.4.1 世界观
1.4.2 社会生活

2 不同历史文化中建筑与景观整合的解读
2.1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建筑与景观
2.1.1 “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
2.1.2 极化共存的整合意象
2.1.3 山水审美与文人阶层
2.2 西方文化演进中的建筑与景观
2.2.1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2.2.2 欧洲中世纪
2.2.3 文艺复兴及其之后
2.3 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建筑与景观
2.3.1 现代主义建筑
2.3.2 有机建筑思潮
2.3.3 城市层面的探索

3 当代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理念
3.1 对整体性的认识
3.1.1 生态科学的教益
3.1.2 结构主义的参照
3.2 对连续性的理解
3.3 现象学与场所理论
3.4 艺术的旁观——从雕塑、大地艺术到大地建筑

4 景观环境的形态构成解析
4.1 景观实体及其形象特征
4.1.1 土地
4.1.2 水体
4.1.3 植物
4.1.4 人工营造物——建筑物、构筑物与城市
4.2 景观空间
4.2.1 山地地段景观空间特征
4.2.2 滨水地段景观空间特征
4.2.3 植物与景观空间
4.2.4 城市景观空间
4.3 景观结构
4.3.1 景观结构研究的发展
4.3.2 景观结构中的点要素
4.3.3 景观结构中的线要素
4.3.4 景观结构中的面要素
4.3.5 要素的整体关联——景观作为场域

5 建筑整合于景观结构的设计策略
5.1 “轴”的整合
5.1.1 潜在关联的显现
5.1.2 显性线的强化
5.2 “核”的整合
5.2.1 建筑确立为“核/中心”
5.2.2 建筑顺应和强化既有的“核/中心”
5.3 “群”的整合
5.3.1 布局、范围与外廓
5.3.2 群体风貌
5.3.3 “群”的共存与互动
5.4 “架”的整合

6 建筑整合于景观形象的设计策略
6.1 建筑与地形景观的形象整合
6.1.1 建筑形体与地形的融合
6.1.2 建筑形体与地形地貌的同构
6.1.3 建筑材质与土地肌理的整合
6.2 建筑与水体景观的形象整合
6.2.1 轻盈空透的形象意向
6.2.2 水平性与飘浮感
6.2.3 拟物的手法
6.2.4 滨水建筑群体的天际线
6.3 建筑与植被景观的形象整合
6.4 建筑形象与景观的尺度配合

7 建筑整合于景观空间的设计策略
7.1 景观空间与体验
7.2 “内”“外”的连续性
7.2.1 内在空间的外拓
7.2.2 中介空间
7.3 空间氛围的整合
7.4 主体运动与景观体验
7.4.1 运动中的视景组织
7.4.2 运动中的空间体验
结语:走向一种大地建筑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