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杭州的一泓碧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923764
  • 作      者:
    洪亮著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展开
内容介绍
  《杭州的一泓碧影(竖排版)》以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为经,以张岱的《西湖梦寻》为纬,串起《西湖志》、《梦粱录》、《武林旧事》、《四时幽赏录》等二十余种史籍。加之以诗词小说、现当代游记,多层次、多侧面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丰美的、人文化的西湖,在绮罗香泽、橹声光影里,努力发掘江南文化柔情侠骨的底蕴,可作为杭州西湖的高品位导游图经来阅读、欣赏。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林逋的《长相思》词,却展示了这位隐居高士内心世界中的一片芳草地: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因其地古时属吴国,故名。越山泛指钱塘江以南、绍兴以北的山,因其地古时属越国,故名。词以“吴山青,越山青”对举,濡染出钱塘江两岸葱郁的风光,由此起兴。吴山、越山,年年岁岁,对江上行舟迎来送往,于人间的聚散离合早已司空见惯。“谁知”二字,含愤既烈,寄怨亦深,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
  过片“君泪盈,妾泪盈”,正与“吴山青,越山青”对应,一为碧无情,一为恨有声。“罗带同心结未成”道出了“谁知”一句怨愤的原因。古时男女通情,常以香罗带编织成菱形连环回文,称“同心结”,送给对方作为信物,以示彼此“同心”,至死不渝。而今,“罗带同心结未成”,正暗示他们的爱情横遭不幸,结合无望,将一别永诀,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风波险阻,天涯飘零。
  上片怨青山,下片恨江潮。最可恼的是,正当两人痛伤永别时,不知趣的江水却悄悄涨到与江岸相平的程度,说明启航在即,分手在即。小词至此,戛然而止,只留下一片空茫,发人无穷遐思。
  《游览志余》评:”和靖,隐士也,而亦为华艳之词,失其体矣。”未免言重。俄国诗人勃洛克说过:”只有恋人才有权叫作人。”没有爱情的“高人”,连完整的人都谈不上。正因为留下过这些情痴之语,林逋才显得亲切近人。
  孤山北麓,曾有一座曼殊塔。现在只留下遗址。如果说林和靖是有情的高士,苏曼殊则真是多情的诗僧了。
  苏曼殊始名宗之助,后名玄瑛、元瑛,父母皆为日人,“父宗郎,不详其姓,母河合氏。……玄瑛生数月而父殁,母子茕茕靡(无)所依。会粤人香山苏某商于日本,因归焉(柳亚子《苏玄瑛新传》)。香山(今广东中山)苏某指苏杰生。他当时在日本横滨经商。玄瑛五岁到中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赴日本求学,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后因女友蹈海而逝,就跑到广州长寿寺剃度为僧,法号曼殊。他一生漂泊无定,曾到过南洋,常往返于中、日之间,也多次来杭州小住。在南屏山下的白云庵,曾留诗云: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白云庵的意周和尚回忆说:
  苏曼殊真是个怪人,来去无踪,他来是突然的来,去是悄然的去。你们吃饭的时候,他坐下来,吃完了顾自走开。他的手头似乎常常很窘,老是向庵里借钱,把钱汇到上海一个妓院中去。过不了多少天,便有人从上海带来许多外国糖果和纸烟。于是他就不想吃饭了,独个儿躲在楼上吃糖、抽烟。他在白云庵,白天睡觉,到晚来披着短褂子,赤着足,拖着木屐,到苏堤、白堤上去散步,有时直到天亮才回来。他除了吟诗外,也喜欢画画。他画得很多,纸不论优劣,兴之所至,手边的报纸也会拿来涂鸦。不过若有人诚心诚意去向他求画,他又变得非常矜贵了。
  苏曼殊诗画皆绝,风流倜傥,迷倒过不少女子,一旦对方向他表达刻骨铭心之爱时,他又退缩了,使得她们对他哀怨有加。
  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俞平伯极赏曼殊的《简(柬)法忍》:
  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落花既深一尺,可作坐垫用。饮酒作画,沉醉花下,何须蒲团耳。我则喜欢曼殊写于日本的《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湖。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民国七年(1918),曼殊患肠胃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三十五岁。以后,由南社社友柳亚子、陈去病等集资葬于杭州孤山山麓、西泠桥南堍,并建了曼殊塔。
  当代作家熊召政在《孤山踏雨》一文中,独具只眼地指出:
  孤山之于曼殊,其品位与韵致应该是极其吻合的。曼殊之“孤”,孤在内心,既有孤苦,也有孤愤,更多的恐怕是孤情了。……无爱无嗔,倒的确表现了一个出家人无
  情无欲的菩提境界。自己不能爱人,而又撩拨得这么多女子爱他,曼殊的奇,就奇在这里;曼殊的孤,也孤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大乘佛教的万千丛林中,曼殊依然是一座无傍无依的“孤山”。
展开
目录
主编人语
内容提示
看朱成碧思纷纷(代序)
概况:溶溶漾漾年年绿
杭州得名
西湖沿革

湖上:淡妆浓抹总相宜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西泠
孤山(一)
孤山(二)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花港观鱼
西湖定评
望湖楼
吉祥寺牡丹
东坡夜游湖
晴湖
雨湖
晓湖
暮湖
梦湖
月湖
雪湖
夏湖
销金锅

北山:无数白一石生翠屏
葛岭
保俶如美人
北山诸洞
曲院风荷
玉泉
九里云松
冷泉亭(一)
冷泉亭(二)
飞来峰
灵隐
韬光庵
天竺
北高峰
山溪哲思
马塍
西溪

南山:孤峰犹带夕阳红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雷峰夕照
满觉陇
烟霞三洞
双峰插云
龙井
虎跑泉

吴山:立马吴山第一峰
吴山
玉皇山
凤凰山
梵天寺
胜果寺
万松书院

江干及其他:十万军声半夜潮
六和塔
九溪十八涧
五云山
云栖
钱江潮
皋亭山
超山

人物:西子湖头有我师
苏小小
自居易
潘阆与柳永
赵构
岳王坟
施公祠
赵孟坚
竹枝词
萨都剌
于谦
寸谤
杨孟瑛
张苍水·章太炎
冯小青
陈洪绶
张岱
秋瑾
月轮楼主夏承焘
藕花居·《蕙的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