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中产阶级的社会支持。中产阶级是否退向更为个体化的生活,是否难以找到支持来源,支持来源是否更为局限?这两个毕人都市社会的中产阶级,在需要支持时,是不是主要依靠他们的亲属,他们的支持网组成中亲属与非亲属、近亲属与远亲属、配偶与亲子,何者更为重要(相对的重要程度怎样)?中产阶级在选择支持来源时,理性的机会限制及交往成本的影响作用有多大?中产阶级是不是就一定享有很高的支持感受?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的中产阶级个体之间,支持网络和支持感受是否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包括:中产阶级从哪一类人获得了哪一类支持?是否不同的关系角色提供的支持类型也不相同?家庭、朋友、同事等关系类型,对中产阶级的支持作用是否有大小轻重之分?中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整合和支持网络与他们获得支持的来源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中产阶级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与感受支持的关系如何?在中产阶级中间,不同的组成部分是否存在支持上的分化?
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填补以往华人社会中产阶级研究的空白。一方面能够说明中产阶级的社会交往模式,特别是社会支持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理解中产阶级的态度和取向提供基础。中产阶级一般来说拥有较多的资源,能够而且也倾向依靠个人努力解决问题。那么是否中产阶级在生活中更为独立?他们在需要时的支持网络怎样?这些问题需要把中产阶级放入支持网络中去加以比较才能得到答案。除了对特定阶级生活的理解之外,分析中产阶级内部不同类型(性别、代际、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在职与否)之间的异同,可以分析个体要素对支持网络和支持感受的影响作用。通过比较香港和北京的中产阶级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可以思考中产阶级身处的社会位置和宏观制度结构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展开
——李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