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美国志异:鲍勃·迪伦《地下录音带》的世界:the world of bob dylan's basement tap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52316
  • 作      者:
    (美)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格雷尔·马库斯(Greit Marcus)美国当代著名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著有《祸不单行》、《死者猫王》、《唇迹》、《神秘列车》等畅销不衰的音乐文化作品,为美国众多报刊杂志写专栏,如《艺术论坛》、《访谈》、《纽约客》、《纽约时报》、《君子》等。《老美国志异》是马库斯1997年的作品,以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及其乐队在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为主题,旁征博引、机智诙谐、知觉敏锐、见解独到而犀利。作者消除了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描摹了迪伦所处的动荡时代,深入剖析了一个古老而奇异的美国。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于1997年首次出版时,叫做《看不见的共和国:鲍勃·迪伦的地下录音带》。那是因为最初的美国与英国的出版商们都不喜欢我自己选定的书名:“古老而奇异的美国”(此为原书名直译。一译者);它也是本书其中一章的标题。我试图在书中寻找标题,而不是另起一个,但我也试着去遵从这样的规则:当一本书的作者最终完成书稿的时候,——毕竟是他或她要对此负责一出版商必须卖掉它,并决定书名,如果作者可以忍受的话。既然如此,我就在一张纸上写了十五到十个书名,寄给了两位出版商,结果他们俩都选择了上面那个名字。
  书出版前,一切都很好。但稍后就出现了书名音节太多的问题。不够协调,言之无物,无法引人联想。结果是没有人能记住那个书名(“看不见的国度”?“看不见的音乐”?“看得见的共和国”?)一而几乎所有书评都用了“古老而奇异的美国”作为标题。这证明了它是一个读者能够记住的词组,感谢创造了这个韵律的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换句话说,这本书的名字一直含在书中,而我如今幸运地有机会再次得到了它。
展开
精彩书评
  马库斯以出众的智慧追逐着这个国家音乐史上的幽魂与亡灵,将它们栩栩如生地载入《老美国志异》之中……从未有过任何一个作家像他这样激情四溢而令人信服地展现了迪伦在美国音乐与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ROBERT POLITO,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马库斯在书中展现的神秘之旅会令所有读者目不暇接,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你树立什么观念,而是把你的观点全部消解掉……不管迪伦去往何处,马库斯都知道他在何方。在《老美国志异》那幽灵闪现的回顾之路上,马库斯与迪伦这两位狡黠的大师进行着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ANTHONY DECURTIS , ROLLING STONES
  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而格雷尔·马库斯欠所有上帝的孩子一本鲍勃·迪伦的生平传记。现在它就在这里了,这本书里面蕴含着一个天堂……马库斯为迪伦的歌曲赋予了丰富广泛的含义:狂热的激情,社会认同感,爱的辨识力……
  ——CHRISTOPHER RICEKS, GUARDIAN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上帝、撒旦、魔术师、骗子、清教徒、先知、吹牛家、传教士与无名诗人的游乐场。
  ——LUC SANTE, NEW YORK
  像一部恐怖小说一样扣人心弦。
  ——KEN TUCKER, ENTERTAINMENT WEEKLY
展开
精彩书摘
  三 地下室噪音
  这是大风扬起灰尘的天气,每一日都是这样的天气。连续十个晚上在酒吧度过,心情烦闷地等待着什么改变的发生。在地下室录音的日子里,每个人都讲过同最后审判有关的笑话,而现在正是最后审判之日——一种天谴、恐惧的气息,不被期待的事物即将出现的感觉。酒吧里无所事事的十个夜晚,满心恐惧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在这样的天气里,好像只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能从一团模糊之中击中最原始的节奏,就能为歌曲带来一种不堪重负般的巨大热情;大多数已经完成的歌曲,一切知识与经验,距离那无人能懂、无人能及的时间与空间,仿佛只不过是偏离了一小步而已。乐手们为所有地下室录音带中的歌曲赋予了这样的特质,诸如《把我的坟墓打扫干净》(See That My Grave Is Kept Clean)中的那种快乐的宿命主义;《小蒙哥马利》(Tiny Montgomery)里的丁骨弗兰克;《十字架))(Sign on the Cross)里那个精神分裂的传教士;《你无处可去》(You Ain’t Goin Nowhere)里那个邮购新娘的新郎;《我不在那里》(Im Not There)中那个宿命的女人……这些歌曲中的人物都在不断学习并遗忘。
  时间比绳索更加漫长,也更加柔软。它可以懒洋洋地伸展开,突然一下子又恢复原状,让你在陌生的床上猛然惊醒。不同的记忆、不同的愿望突然之问带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来到不同的日程表七。譬如40年代与50年代公立学校里的那些记忆,它们以前从未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艾尔维斯走在天堂与自然之间的道路上,”1994年,鲍勃·迪伦曾经这样评价彼得·古伦尼克的《开往孟菲斯的最后一列火车: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成名史》(Last Train to Memphis:The Rise of Elvis Presley)一书:“他(指艾尔维斯)走在这样一个广阔而开放的美国,那时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然而这最后的一列火车是在什么时候离开美国的?50年代中期,艾尔维斯,那年轻的盂菲斯人在天堂与自然之问迈开巨大的步伐,其他人则忙于在这广阔开放的美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那个时候,一个人只要深深呼吸,张开双臂,就能同时触到天堂与自然。这样的事情是过去的上百年中所未有的,虽然有人坚持说一直以来就是如此。1994年,迪伦想说的是,时间正在他身边流逝而过;他描述着1967年的那个瞬间,仿佛那不过是十一二年前的事情。
展开
目录
进入实验室
一 另一个国度
二 时间比绳索漫长
三 地下室噪音
四 古老而奇异的美国
五 杀魔山
六 进入墓地
七 山巅之城
回到世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