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模式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扩大了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几十年来,模式识别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也实现了很多成功的应用,但由于实际系统中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如何将这些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加以应用,是我们应考虑的重点。
1.1 模式和模式识别的概念
模式可以由演绎或者归纳过程而得到。首先,假定模式这一概念是观察者本身所固有的,或者假定观察者是通过对许多不完全实例的观察而抽象出这一概念的。当这些实例被标以一种或几种已给定的模式时,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有导师”的学习。如果没有这样的标记也同样行之有效的过程,称之为“无导师”的学习。
模式识别是一个不仅被人类也被动物所履行的过程。并且,在进化的意义上,这个过程有着确定的生存价值。“抽象化”或者“理想化”也确实允许一个生物以一种相似于由以前的经验所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应付新的同类型情况。较低等的生物所具备的抽象概念也许只限于危险、食物和交配,而较高级生物所具有的抽象概念显然更为丰富。模式识别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重要性表明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可能已经发展了行之有效的回路。可以说神经系统对处理具备生存价值的任务要比没有生存价值的任务更有效,就像我们很容易完成一项复杂的模式识别任务,而对做多位数乘法却感到相当困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