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大沙头东边有一道海印桥,跨珠江连接海珠区。这道远看如一台竖琴的拉索桥,为什么叫“海印”呢?寻根溯源,原来与古代珠江著名的“三石”有关。这“三石”其实是三个石岛,乃红色砂岩的残丘,与一般的沙洲不同。“三石”就是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清初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有记载。浮丘石在今中山七路,属荔湾区范围,早已埋于地下。海珠石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一集)已介绍过,这里不提。海印石则近今之海印桥的北面桥脚,大约在今白云路近大沙头一带,明末清初时仍是吸引游人之地。明万历年间,岛上建有海印阁,清初改建为京观楼。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海印,潜石也。在下方之东,半出波际。其上有京观楼,周以雉堞,视海珠、浮丘,隐隐若三台象。”至清道光初年,京观楼已改建成东定炮台,成为江防要地,世称东炮台。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曾在东炮台销毁缴获的部分鸦片。晚清光绪末年时,海印石一带已与陆地连成一片。因此,当代有人提议在大沙头东边的海印公园建林则徐纪念园,并建一座纪念林则徐销毁鸦片的雕像。
至于海印石为什么叫做“海印”?民间有个传说,便应了本文开头说的歇后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