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今有村<br> 毛泽东曾说:“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还说:“安阳是个好地方,是曹操起家的地方,战略地位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br> 安阳县柏庄镇有个村,名日招贤,相传就是三国时曹操招贤纳士的地方,当时的建安七子等文人学士都相聚于此。后人为纪念此事起名为招贤村。<br> 早在1958年11月,时任安阳县委第一书记的陈春雨,接地委通知要他到新乡去,有中央重要领导要接见座谈。他猜想很可能是去新乡七里营视察,他询问六年前(1952年11月)毛主席来安阳视察时曾陪同过主席的原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专员程耀吾:“毛主席当时都说了些什么?”曹书记说:“他老人家询问了殷墟、岳庙、曹操建魏都的情况,教育我们这些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要了解和熟悉这些情况。”<br> 陈春雨在缅怀毛主席逝世20周年的回忆文章中说:“毛主席在新乡接见我们并召开座谈会,当轮到我向毛主席报告时,我便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与毛主席握手,毛主席面带微笑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流,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br> 陈春雨书记为了多与毛主席谈几句话,便顺着主席的话说:“曹操建都邺城之后,曾多次下令广集人才,招贤纳士。安阳县辛店乡有个招贤村,离邺城很近,据厥史记载就是曹操招贤馆所在地。在古邺城西南有个习文村,是曹操训练文官的地方,正西边有个讲武城村,传说是曹操训练武官的地方。”毛主席听了频频点头。<br> 于曹村村名的由来<br> 位于安阳城东北,韩陵山南,洹河北岸,有叫东于曹、西于曹的村子,其实它们原来叫北魏村。近年上级区划调整后,西于曹划归安阳市北关区,东于曹仍归安阳县韩陵乡所辖。要弄清于曹村由来,还得从历史传说谈起。<br> 相传建安年间,安阳处邺地,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这年曹操派大将于禁领兵与袁绍大将在韩陵山南展开一场激战,连战数日不见胜输,双方自行休战。<br> 曹操预料一时难以取胜,就命令大将于禁在一个叫北魏的村屯兵休整,牵制对方,他却悄悄率大军转移。当时曹操为什么要屯留这里?其一,当时曹魏政权人称“北魏”,与这个村名巧合,带有吉祥制胜的兆头;其二,这个村地势险要,南临洹水,北靠韩陵山,进退自如,易守难攻。临走时曹操再三嘱咐大将于禁,要想取胜,必须严整军风、军纪,要和当地老百姓搞好关系,主动帮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取得百姓支持和信任。曹操走后,于禁按曹操的指示做,军民关系融洽,每日正常操练兵马,严格军容军纪,使袁军摸不清底细,不敢轻易进军,两军相安无事。<br> 就在百姓安心生产、军队加紧操练时,倾盆大雨连下三天三夜,河水暴涨,眼看堤坝就要决口。部下纷纷要求快把兵营迁往山上,否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禁沉思后对部下说:“我们一声令下就会把兵营迁走,可是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怎么办?一旦河堤决口,就会一扫而光。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于禁一边叫人去召集老百姓,一边命令部下紧急集合,片刻军民全部到齐,于禁站在一个高台上发布命令:“全军将士,全村百姓,目前河水暴涨,危在旦夕,抗洪固堤,保卫家园,我等义不容辞,大家要齐心合力,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全力以赴,固堤筑坝。特别是军人,如违令当斩不容。”就这样,在于将军的亲自指挥下,军民一齐上阵,同舟共济,与洪水来了个大决战。于禁带领军民在堤坝坚守五天五夜没离防线,奋不顾身固堤筑坝,使咆哮的洪峰乖乖向下流去,保卫了村民的安全。<br> 由于于禁率军抗洪抢险、固堤筑坝,使这里的黎民百姓化险为夷,百姓们便把于禁称为恩人。每到节日,老百姓总带着礼品到军营慰问,并为部队解决一些生活、训练中的难题。于禁则带领军人帮助老百姓搞好农业生产,从畜力人力给予支持。这样一来一往,关系便更加密切。军队在休整后,很快击退了袁军。当于禁要撤离北魏村时,百姓含泪相送,依依不舍。<br> 次年,于禁又率军路过这里,村民闻讯热情迎接,老百姓有的送粮,有的送柴、送草,亲如一家。当于禁同村上的几位老人谈心时,村民得知于禁家居山区,石厚土薄,当年又遇干旱,不仅颗粒不收,就连水也吃不上。几位老人听说后,为报答于将军救命之恩,就派人送去钱粮,先解燃眉之急,然后同村民商议从村上调出三十亩地、房屋十八间、场地和车辆农具,请于禁家属在该村安家落户。于禁感谢村民的接济,留家眷于该村,代代繁衍生息。<br> 为不忘曹军在于禁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战胜洪水使村民过上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太平生活的大恩,加上于禁后裔逐渐人丁兴旺,人口增多,村民和族长便商议村庄改名之事。经集思广益,大家一致同意将村名改为于曹,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今于、魏姓氏仍占村上人口的多数。<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