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98226
  • 作      者:
    王广谦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修订版)》20世纪货币金融理论取得了巨大进展,正像1900年的世界经济远无法与2000年的世界经济相比一样,现在的货币金融理论也远不是1900年所能想象的。认真回顾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对于我们把握21世纪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这种分析探索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修订版)》将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货币供求与均衡、利息与利率、储蓄与投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汇率与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发展与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行为金融以及该领域新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予以较为细致的考察。
展开
精彩书摘
    的情况下由实物因素决定其运行,这是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哈耶克借鉴了威克塞尔中立货币的概念,但对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不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而应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在哈耶克看来,变动货币数量,不论其对一般物价水平有无影响,都必然会使商品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动。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决定着生产的数量和方向,生产结构的变化影响着经济均衡,因此,要使货币保持中立性,消除货币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形成和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必然需要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只有依靠储蓄扩大生产,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反之,若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扩大生产和投资,货币就将失去中立性而成为破坏经济均衡、导致经济危机的祸根。
    在《物价与生产》一书中,哈耶克详细分析了货币失衡对经济均衡的影响。哈耶克说,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三个比例相等:即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的比例,等于消费品需求量和资本品需求量的比例,也等于周期内所生产的消费品量与资本品量的比例。只要这三个比例保持相等,消费品与资本品的需求、生产和购买就不增不减,生产结构稳定,经济达到均衡。但是如果人们的消费和储蓄都不变,只是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三个比例就会互不相等,经济均衡的条件由此遭到破坏,经济出现失衡。例如,由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向企业家提供信用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这将使得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资本品的需求量和产量增加,出现生产期间延长、生产阶段增多的短期繁荣。,但由于已无闲置的生产资源,只能将原来用于生产消费品的一部分生产资源转向生产资本品,使消费品减少,价格上涨。但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并没有改变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其对消费品的需求,于是,上述三个比例出现不等,经济均衡的条件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变,由于所能购买的消费品量下降,使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一种“强迫性节约”的状况,尚能勉强维持经济均衡。但当新增加的货币经生产者转手而成为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人们通常会立即增加消费,使得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导致部分生产资源又转回消费品生产,致使生产期间缩短,生产阶段减少,迂回化程度降低,生产结构被迫回到原来状况。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及近百年来发展的主要脉络
1.1 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1.2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

第2章 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1 货币本质与职能的研究不断深入
2.1.1 早期的货币本质观
2.1.2 20世纪初到30年代:现代货币名目论的兴起和发展
2.1.3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通货论主导地位的确立
2.1.4 20世纪60年代以后:货币定义之争与价值贮藏职能的进一步强调
2.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货币经济学”对货币本质与职能研究的新进展
2.2 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
2.2.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
2.2.2 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争鸣
2.2.3 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入
2.3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2.3.1 关于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早期论述
2.3.2 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2.3.3 货币学派对外生货币论的拓展
2.3.4 新剑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
2.3.5 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理论的发展
2.3.6 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简要评述

第3章 货币供求理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3.1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1.1 侧重于微观的分析方法
3.1.2 日益丰富的影响因素
3.1.3 精巧公式表述的理论模型
3.2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3.2.1 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
3.2.2 看似简单的货币供给模型
3.2.3 关于货币供给的可控性
3.3 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
3.3.1 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理论
3.3.2 缪尔达尔、哈耶克对威克塞尔货币均衡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3.3.3 凯恩斯及其后继者的货币均衡理论
3.3.4 弗里德曼的货币均衡理论

第4章 利息与利率理论研究的进展
4.1 利息性质研究的进展
4.1.1 延续19世纪以来古典经济学对利息性质的实物性因素的考察
4.1.2 增加了利息性质的货币性因素分析
4.2 利率决定理论研究的进展
4.2.1 利率决定的局部均衡分析
4.2.2 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分析
4.2.3 利率风险结构理论
4.2.4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4.3 关于利率对经济变量作用的研究
4.3.1 利率对物价的作用
4.3.2 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4.3.3 利率对货币供求的作用
4.3.4 利率对汇率的作用
4.4 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展与深化
4.4.1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4.4.2 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管理
4.5 利率政策理论成为研究的重点
4.5.1 发达国家经济背景下的利率政策理论
4.5.2 对发展中国家利率政策的研究

第5章 储蓄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
5.1 储蓄作用理论的发展
5.1.1 20世纪以前的储蓄作用理论:节俭是非论
5.1.2 20世纪初期的储蓄作用理论
5.1.3 20世纪40-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储蓄作用论
5.1.4 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迫储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5.2 储蓄决定理论的研究受到重视并不断深入
5.2.1 凯恩斯的即期收入决定论
5.2.2 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5.2.3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
5.2.4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5.2.5 莫迪利亚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5.2.6 储蓄决定论的新发展

第6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深化
6.1 通货膨胀定义及其判断标准的理论变迁
6.1.1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强调货币因素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判断标准
6.1.2 20世纪30-60年代中期强调非货币因素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判断标准
6.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强调货币因素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判断标准
6.2 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6.2.1 货币数量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及来自威克塞尔、凯恩斯的修正
6.2.2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传统的视角
6.2.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视角从需求面扩展到供给面
6.2.4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的深化
6.2.5 预期的通货膨胀理论:考虑心理因素的分析
6.2.6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理论的发展:货币论与结构论
6.3 “滞胀”理论的多维发展
6.3.1 新古典综合派对“滞胀”解释的微观化
6.3.2 新剑桥学派的“滞胀”理论:关注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6.3.3 哈耶克:“滞胀”是滥用需求管理政策的苦果
6.3.4 货币主义学派:“滞胀”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果
6.3.5 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如出一辙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滞胀”理论
6.3.6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解释“滞胀”的理论模型
6.3.7 供给学派侧重供给面对“滞胀”原因的解释
6.4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不断发展
6.4.1 凯恩斯学派的促进论观点
6.4.2 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促退论观点
6.4.3 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中性论观点
6.5 通货紧缩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6.5.1 关于通货紧缩定义及其判断标准的理论探讨
……
第7章 货币政策理论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
第8章 金融市场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第9章 金融中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10章 汇率、国际收支及内外均衡理论研究走向深入
第11章 国际货币体系研究的四次高潮
第12章 金融发展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第13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管理论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14章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其他进展与趋势
学者译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