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区域化理论及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那么,人民币区域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前是否已经具备条件?人民币能否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呢?本章结合货币区域化的有关理论采用大量数据论述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第一节 货币区域化的定义及理论
一、关于货币区域化的定义
纵观货币演变的历史,货币从自由货币发展为国家货币是一个地域内各个经济主体提高信用合作程度的结果。同样地,在一个区域内,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的强化,使货币突破一国国界而成为流通范围更广的区域货币,即出现货币区域化。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域是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刘力臻、徐奇渊等(2006)认为,货币的国际区域化是货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当一种货币在一个国际区域内替代当地货币成为共同使用的货币时,该货币的国际化便进入国际区域化的层次,如拉美地区的美元化亦可视为美元的国际区域化;货币国际区域化的另一种表现是通过货币间的长期合作最终整合为一种新型的统一的国际区域货币,如欧元。根据这一定义,货币的区域化是货币国际化在地域上由近及远的扩张过程。当货币区域化在地域上进一步扩展,最终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核心货币时,便实现了货币全球化。
张礼卿、孙志嵘(2005)认为,货币区域化通常是指在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内,有关国家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经济政策协调乃至某种形式的制度性安排,实行永久性固定汇率安排或采用单一货币的过程。
可见,货币区域化首先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存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共同使用的货币;其次,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看,这种货币在该区域内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储备手段等职能;再次,货币区域化可以通过区域内货币长期合作,成员国放弃本国货币发行权,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货币,如欧元:最后,货币区域化阶段不是所有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如美元在国际化之前就没有一个先在本地区推广再向国际进军的过程,而是实现了国际化以后才开始区域化的进程,在南美地区建立了美元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域化是在政府法定或者私人部门的事实选择下,某种国别货币最终直接取代他国货币并充当区域货币,从而发挥区域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区域化的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与货币区域化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1961)最早明确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出发点是说明一个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通常用能否成功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来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最优”。蒙代尔(1961)、麦金农(1963)、凯南(1969)、英格拉姆(1969)、哈柏勒(1970)与弗莱明(1971)、托维尔与威莱特(1970)、明兹(1970)等经济学家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货膨胀率的相似形、政策一体化程度以及政治因素等角度阐明了组成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
蒙代尔主张以生产要素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蒙代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些地区可以放弃自己的主权货币而采取共同货币。蒙代尔认为,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转移。当人们将对B国的商品需求转移到A国的商品上时,就会引起两国之间支付的不平衡,引起B国的失业和A国的通货膨胀。如果A国和B国希望消除两国问的收支不平衡,在两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其结果可能造成:A国的价格上升,或B国失业增加和工资削减;而要同时消除两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需求转移是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一勒那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失衡问题;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能够高度自由流动,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来消除需求转移所造成的冲击,而不必借助于汇率浮动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如果一国出现逆差,就可以通过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来弥补,而无须通过汇率的浮动来实现贸易收支的平衡,从而这一区域的国家可以组成单一货币区。这样,既可以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并减少相对价格的不确定,又有利于抵抗外部冲击,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在这个区域内,成员国之间使用单一货币或实行固定汇率,而与区域外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其效率是最优的。
麦金农则提出以经济开放度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一是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二是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三是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麦金农认为,经济开放度与该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正相关,如果一个地区高度开放,浮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会下降,在外部世界价格同样稳定的前提下,一些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区,应组成一个共同的货币区。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以达到价格稳定,运用支出变动政策来达到价格平衡;而对与其贸易关系不大的地区,则实行浮动汇率。此时浮动汇率有效,因为它可以带来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实际工资的变化。因而,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型经济体,小型经济体通常更倾向加入一个货币区。
凯南将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与蒙代尔一样,凯南坚信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需求失调引起的。他认为,当国外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比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更能承受这种外部冲击对收支和就业的影响。因此,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对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影响,因而也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在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应组成单一货币区,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
英格拉姆认为,蒙代尔、麦金农和凯南提出的分析中所有的对外调节都发生在经常账户,在决定货币区的最优规模时,应考察一国的金融特征,因而在1973年提出了以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任何不利变化,从而降低了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区域内贸易条件的需要。在区域内部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利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导致相当规模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使区域内各国收支恢复均衡,避免了汇率的波动。
哈伯勒与弗莱明分别提出了以通货膨胀率相似性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们认为,通货膨胀率差异是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如果长期内国家间的通货膨胀率低并且相似,则贸易条件将会很稳定,从而避免了汇率的波动,在这样的国家间可以形成最适度货币区。
托维尔与威莱特以政策一体化等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们认为,与其他经济特点相比,成员国态度的一致对于一个国家组成一个成功的货币区至关重要,货币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他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看法和这两个指标之间交替能力的认识是否具有合理的一致性。政策合作可以作为国际收支的平衡机制,有必要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明兹将政治因素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实现货币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是未来成员国各方进行一体化的政治意愿。
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对货币区域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巨大变化,仅以单一标准研究最优货币区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学家们开始对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一国是否应加入货币联盟,这种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推动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不仅研究了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如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铸币税损失、丧失财政政策的自主性以及可能导致成员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恶化等;同时研究了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如减少汇兑损失、促进区域贸易、降低融资成本、节省外汇储备及减少投机冲击等方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1998)的“GG—LL”模型分析了芬兰加入欧盟的成本一收益曲线,提供了一国是否应加入货币联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克鲁格曼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化的地区。一国因加入货币区后消除货币兑换费用而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等于其避免浮动汇率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汇兑结算与贸易成本等损失。一国与货币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就越大,经济稳定性损失就越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经济联盟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加强了对最优货币区的模型化研究和实证分析。在最优货币区的模型化研究方面,遵循了蒙代尔的物价、工资刚性假定,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思想,分析了面临对称冲性冲击时,不同经济体在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两种情况下的调解作用。巴米尔(1992)提出了一个最优货币区的正式模型;里斯(1997)提出了一个具有名义刚性的简单两国贸易模型;贝恩和多克奎尔(1998)与里斯的静态分析不同,引入时间因素,提出了一个动态化模型;德弗罗和恩格尔(1998)则通过最优模型的构造着重分析了定价机制在汇率体制选择中的作用。在最优货币区的实证分析方面,主要是运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对称性冲击标准及不对称的测定,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及检验,实际汇率的波动性与最优货币区标准,产业的多样化和地域因素与最优货币区标准,补偿性调节机制与最优货币区,政治因素与货币联盟,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区别与最优货币区,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与货币联盟,汇率制度选择与最优货币区标准,转换成本与货币联盟,欧盟成员国的最优货币区指数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