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54052
  • 作      者:
    计海庆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计海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将要进行的分析论证,属于对技术及由技术引发的人的自我认识问题展开的哲学反思。连接这两方面反思的纽带——同时也是《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的主题——便是“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师眼中的自动机器,可以是企业家眼中的生产设备,也可以是科幻小说家笔下的未来战士。但是,在哲学视野内的机器人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意味的概念,是一个逼迫哲学家们必须不断反思传统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异端。究竟是“人是机器”,还是“机器可以是人”,或者更进一步引出“机器是什么”,“人又是什么”的终极追问。由此,产生出种种的疑问和迷惑的“机器人”,实在不是一个可以随随便便打发掉的概念,值得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去一探究竟。
展开
精彩书摘
  人看来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动作,如果要一台机器来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直立行走这个动作,研究者们发现要想让一个仅有两个支点、重心又是那么高的机器保持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经过计算机协调好的力之间的相互平衡,而行走则需要更多的计算量来保持一个在动态中的平衡。于是这个技术难点导致的后果便是:不少机器人看上去不像人,更多的像是一个机器蜘蛛或机器昆虫。因为毕竟支持点越多越稳定,也更容易站立和行走。当然近年来已经研制出了能够双腿直立行走的机器人了,但仍然是“邯郸学步”的状态。除此之外,对于感觉的模仿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感觉对于人来说往往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点轻微的触觉表达的可能是双亲慈祥的爱抚,一阵芬芳的草香可能让人产生郊游的向往。但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或许能精确地算出压强、或是分析出气味中所含的化学物质,但判断意义对于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多大的压强才代表友善呢?这似乎也不是单单定义一个数值就能说明问题的。
  总体来看,在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的机器人研究都是建立在机械还原论的基础上,即把人这一有机体展现出来的种种功能通过数学算法和无机材料加以还原和重现。在这方面,不否认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而达到惟妙惟肖的模仿,但模仿终究是模仿,能够被模仿的东西只是那些已经被认识了的东西。但诸如情感、灵感、赋予意义等这些人类的能力,对机器来说还是勉为其难的。因为这些能力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玫瑰花可以代表爱情,但具体到怎样一种爱情则要根据具体境遇而定,且各人的体验是在不断变化的,无从复制。灵感、意义等皆是如此。那么既然机器只能是机器,可是“机器人”又从何说起呢?这便需要跳出技术的范畴来对技术进行反思了①。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神·人·机器人
二、选题意义和论述思路一
三、相关研究概述
上篇 活动论技术观与机器人的观念
第一章 活动论的技术反思与制作的超限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古典的活动论技术观
二、阿伦特:现代的活动论技术观
三、超限作用与机器人的观念
四、超限作用与技术伦理悖论解析

第二章 “人是机器”——功能化与机械化自我认识的历程
一、工具理性的超限作用与人的功能化
二、理念化思维的超限作用与人的机械化
上篇 小结

下篇 技术社会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
第一章 人机关系中的机器人
第二章 关系一:机器替代工人
一、从工具到机器
二、自动机器与工人

第三章 关系二:计算机替代大脑
一、人工智能可能吗
二、“深蓝事件”及其意义

第四章 关系三:想象中的人机共生
一、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
二、人机共生社会中的平等原则
下篇 小结
cyborg,人类的进化方向?——代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