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浊、淤血合结发为瘤结”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
瘤结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肠溜、昔瘤、肉瘤、症瘕积聚、肠覃、石瘕等瘤结病名记载,并对其发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如: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灵枢·百病始生篇》)
从上面这段经文中不难理解,积的发生,是由于血溢于肠道之外为离经之血;汁沫为停留在肠问的水浊,在寒邪作用下,水浊与淤血凝结不得散,积块成矣。
又曰: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灵枢·刺节真邪篇》)
卫主津,营主液;卫为气,营为血。结气则卫气不行,营气亦随之而不通,津液久留则为水浊;营为血,营气不通则血淤。水浊、淤血搏结不散而成肠溜。
《黄帝内经》对瘤结的治疗亦提出具体的办法,以“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为总的治疗原则,以“去菀陈莝”为理论基础。“去菀陈莝”是指驱除郁结已久的水液废物,有人理解为重剂利水剂,亦有人认为即利水散淤法。这样从“水浊、淤血合结发为结块”的病因病理到“去菀陈莝”的治疗方法,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不是很顺理自然吗·但未示其方药,这是圣人留给后人自己去端详,自选良药,自组良方施治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