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烧伤病理和临床过程:
2.2 烧伤区病理生理变化:
由于热源的强度和接触皮肤的时间不一样,皮肤及皮下各层组织可遭受到的热损伤程度也不同。一般认为,正常皮肤的烧伤阈限为45℃左右,温度越高,皮肤烧伤越严重,当皮肤表面温度达到70℃,1秒钟内就可导致表皮坏死。若接触的时间延长,皮肤细胞的蛋白发生凝固,细胞脱水,严重者会碳化。在表面热源去除后,数分钟内组织细胞仍会继续遭受残留热的损害。电烧伤、长时间接触的火焰烧伤或者沸液烫伤、某些化学物品的烧伤,可使全层皮肤烧伤,有时肌肉、骨骼,甚至内脏也可能遭受损伤。烧伤时,从表面到深部的温度变化决定着烧伤局部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也决定着全身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的变化。足以造成烧伤的温度作用于皮肤时,能直接损伤组织和细胞,还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继发性的损伤。组织损伤和炎症是分不开的。因此烧伤均有继发炎症的损伤,治疗措施应尽量减少继发性损伤,防止损伤区的扩大,以利愈合。
细节2:烧伤区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是导致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微循环是与组织细胞接触最密切的血管。它把血液带给所有组织细胞,借以建立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微循环的结构变异颇多,但其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灌流量的闸门。它与微动脉对儿茶酚胺类物质具有强烈反应。正常情况下根据组织代谢的需要,毛细血管系交替开放,仅1/5的毛细血管处于充盈状态,全身血容量仅有5%-10%(约500ml)分布在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