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介入治疗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
一、介入治疗基本概念
介入诊疗技术是在x线、超声波、内镜等监视或直视下将导管、针等器械插入脏器,达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目的。随着现代高分辨率螺旋CT、实时B超、纤维和电子内镜以及相关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得以迅猛发展。
介入放射学的含义是以放射技术为导向,通过穿刺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等材料,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同时应用放射诊断学的有关器械、技术和方法,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由于血管广泛分布于各脏器,因而在诸多的介入诊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介入性超声诊疗技术是在超导向定位下对脏器进行穿刺活检,并在穿刺基础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猛发展,有关设备和技术日趋完善,超声导向介入诊疗方法的应用日渐减少。自从20世纪60年代可曲式光导纤维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其直观性强,并可通过其操作孔道进行多种检查和介入治疗,现已广泛用于多学科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使介入诊疗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起到了跨时代的作用。
二、介入治疗发展历史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同医学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是人们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一)早期探索阶段
1896年,Hasher、Morton在Roentgen发现X线不久,即用石膏作造影剂开始尸体动脉造影研究。
1910年,Franck和Alwens进行了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1923年,Berberic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Sicard和Forestier用碘罂子油做静脉造影也获成功。
1924年,Brook用50%的碘化钠做了人体股动脉造影。
1929年,Werner Frossmann成功地将导管从自己的上臂静脉插入在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Bierman用手术暴露人体颈总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的内脏动脉造影,并进行了第一次动脉灌注化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