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br> ◎最执著的宰相<br>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赵匡胤推荐一个人,说他应当担任某个职位。太祖不以为然,没有任用。第二天赵普又来推荐,太祖仍不任用。第三天赵普继续推荐。太祖十分生气,把荐奏的文书撕碎扔到地上。赵普面不改色,跪着把文书碎片都收拾起来拿了回去。过了几天,他把碎片粘在一起,拿着又去上书推荐,终于感动了太祖,把所荐的人加封了官职。<br>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提升,太祖平素不喜欢他,就迟迟不予提拔。赵普下定决心反复请求。太祖发了怒,呵斥赵普说:“我就是不提升他,你能把我怎么样?”赵普也不示弱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恶人的,赏赐是奖励有功之人的,这是从古到今的通理。再说刑罚也好,奖赏也好,这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难道赏赐能因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吗?”太祖被驳得哑口无言,一气之下,站起身来就回了宫。赵普也尾随而来,站在宫门之外,等着不走。双方僵持了许久,太祖实在没办法,只好答应了赵普的请求。<br> ◎立“誓碑”不杀谏官<br> 《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方石碑,安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面,称之为“誓碑”,用销金黄幔盖着。宋太祖留卞诏命:新天子即位,拜谒太庙完了之后,必须在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陪同下,独自进入夹室之中,诵读碑文中的誓词。很长时间里,群臣近侍都不知道碑文所誓何事。靖康之难,太庙被毁,洞门大开,人们才知道其中内容。碑高七八尺,阔四尺有余,上有誓词三行:<br> 第一行: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子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br> 第二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br> 第三行:“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br> 因为有了宋太祖的这块祖训碑,两宋皇帝对读书人、士大夫们都相当客气,相当优待。一如碑文中所要求的那样,宋朝一代基本上没有杀过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之人,也基本上没出现过残忍好杀的暴君,只有昏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