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耳穴疗法的概论
第一节 耳穴疗法的起源
按现有资料,在医学史上最早使用耳穴疗法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刺激耳穴的方法是用“小针”针刺,称“小针”、“微针”或“海底神针”等,属古代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二千多年前,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耳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的记述。如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小针解》;在《灵枢·厥病》中有“耳聋无闻,取耳中”等记述。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听宫、耳中、多所闻、窗笼、阳维、珠顶、耳垂、耳郭后、郁中等耳穴名称及功能的记载,如“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投毒等病”,“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等。并有许多应用耳穴健身祛病的记载、刺激耳穴的手段、健身主要用手法按摩等,如古代医书载“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提耳尖,益精,壮气血”,“拉耳垂,明目”;治病多用针刺法,如“针耳尖,治眼生翳膜”,“刺耳中,使出血,救卒中恶死”,“赤眼,挑耳后红筋”,“针耳门治龋齿”等。古代还用观察耳郭形态以诊断某些疾病及预测预后,如古代医书有“耳上起青筋主肝风”,“耳前黑者疝痛也”,“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等记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