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393756
  • 作      者:
    王忆勤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忆勤,女,汉族,1962年09月出生,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医四诊信息化综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教委(第五期)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199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项目“寒喘方、热喘方敷贴离子导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03年,荣获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08年,作为第一负责人课题“宣肺平喘法治疗哮喘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汉英对照中医舌诊图谱》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基于临床实训的中医诊断教学模式改革”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负责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学科交叉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五个部分。《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编写者均为全国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现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械电子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br>第一节 中医诊断理论研究进展<br>一、《周易》及古代文化与中医诊断<br>(一)辨证论治与《周易》的辩证思维<br>(二)全息诊断与《周易》的太极全息观<br>二、中医诊断学逻辑研究<br>(一)诊断逻辑的基本概念<br>(二)临床诊断思维<br>(三)诊断假说<br>(四)推理<br>三、中医诊断学辨证思维<br>(一)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与原则<br>(二)诊察思维的方法与步骤<br>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原理与原则的研究<br>一、司揣内外与整体审查<br>(一)司揣内外是《内经》中重要的诊察原则<br>(二)验证诊断结果,纠正错误判断<br>(三)“司揣内外”体现了中医动态诊断原则<br>(四)“司揣内外”的观察说理方法<br>二、常变微著与隐证<br>(一)常变微著<br>(二)隐证<br>三、四诊合参与独异<br>(一)四诊合参<br>(二)独异<br>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br>一、舌诊的文献研究<br>(一)舌诊的诞生及其学术渊源<br>(二)伤寒学派对舌诊的研究<br>(三)内伤病舌诊的研究思路-<br>(四)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舌诊研究<br>(五)1949年以后的舌诊文献研究<br>二、脉诊文献研究<br>(一)脉诊的起源和发展<br>(二)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br>(三)唐宋时期脉诊的发展<br>(四)明清时期的脉学成就<br>(五)近代脉诊研究的成果<br>(六)中医脉诊研究的展望<br>第二章 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br>第一节 中医舌诊研究<br>一、中医舌诊机制的现代研究<br>(一)主要研究技术与方法<br>(二)舌象组织形态学的现代研究<br>二、中医舌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br>(一)舌象的采集<br>(二)舌体的分割<br>(三)舌象的信息识别<br>(四)舌象数据库的建立<br>第二节 中医面色诊研究<br>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br>(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br>(二)中医面色诊的临床应用研究<br>二、中医面色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br>(一)面部图像的标准采集<br>(二)面色的重现<br>(三)面部的分割,面部特征部位的定位<br>(四)面部颜色的定量分析<br>(五)面色数据库的建立<br>第三节 中医问诊研究<br>一、症状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br>(一)症状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r>(二)症状名称的规范化研究<br>(三)痘状内涵的规范化研究<br>(四)症状量化的规范化研究<br>(五)症状采集方法的规范化研究<br>二、量表与问卷技术与方法<br>(一)量表<br>(二)问卷<br>三、中医问诊网络采集系统研究<br>(一)中医问诊的特点<br>(二)问诊网络采集系统概述<br>(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br>(四)问诊网络采集系统平台研究<br>第四节 中医脉诊研究<br>一、脉诊机制的现代研究<br>(一)脉象与脉搏波<br>(二)脉搏波的传播与反射<br>(三)桡动脉压力波与脉诊研究<br>二、脉诊传感器研究<br>(一)脉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br>(二)脉象传感器的形式种类<br>三、脉象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br>(一)时域分析方法<br>(二)频域分析方法<br>(三)时频分析方法<br>(四)其他分析方法<br>(五)智能脉象分类识别方法<br>附:传统时域分析方法及相关特性参数描述<br>四、脉象仪的临床应用进展<br>(一)研究中医脉诊理论<br>(二)探讨脉象与证型的相关性<br>(三)分析脉象与疾病的相关性<br>第五节 其他诊法研究<br>一、闻诊研究<br>(一)声诊研究<br>(二)嗅气味的研究<br>二、耳诊研究<br>(一)耳诊诊断方法研究<br>(二)耳诊机制的现代研究<br>(三)存在问题与对策<br>三、腹诊研究<br>(一)腹诊的理论研究<br>(二)腹诊的临床研究<br>(三)腹诊的客观化研究<br>(四)存在问题与对策<br>第三章<br>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br>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及实践的基本步骤<br>一、循证医学概述<br>(一)基本概念<br>(二)起源及发展<br>(三)循证医学与中医药<br>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与要求<br>(一)基本步骤<br>(二)循证医学实践者应遵循的基本要求<br>第二节 研究设计方案介绍<br>一、随机对照试验<br>(一)RCT的优缺点<br>(二)RCT应用注意事项<br>二、队列研究<br>(一)队列研究的优缺点<br>(二)队列研究常见偏倚<br>三、病例对照研究<br>(一)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主要特点及优缺点<br>(二)病例对照研究常见偏倚<br>四、现况研究<br>(一)现况研究的目的<br>(二)现况研究的种类<br>(三)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br>(四)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br>(五)现况研究的优缺点<br>(六)案例分析<br>第三节 系统评价方法<br>一、系统评价概述<br>(一)系统评价的概念<br>(二)系统评价方法的发展<br>(三)系统综述与叙述性文献综述的区别与联系<br>(四)系统评价基本步骤与方法<br>二、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br>(一)制定入选标准和收集资料<br>(二)固定效应模型<br>(三)随机效应模型<br>(四)利用森林图概括Meta分析结果<br>附:Meta分析软件介绍<br>第四章<br>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br>第一节 主要技术与方法研究<br>一、解剖学技术和方法<br>(一)标本防腐、固定与保存方法<br>第五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