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伤寒论解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322424
  • 作      者:
    王庆国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伤寒论解要》原文以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并参照刘渡舟教授等点校的《伤寒论校注》本。 全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概论”为全书的概括性论述,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及学术观点,对《伤寒论》的学习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各论”共列八章,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为《伤寒论解要》的主体。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庆国,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一会主任委员、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副主编。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伤寒论解要》为满足具备一定中医理论知识的自学者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的需要而编写。其共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概论”为全书的概括性论述,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及学术观点。“各论”共列八章,自“辨太阳病脉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为《伤寒论解要》的主体。书后附有方剂索引、条文索引与参考书目,以便于读者查阅。
    《伤寒论解要》对原文所作解析,力求忠实于《伤寒论》原著精神,努力做到论述精当,平正公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应用,以突出《伤寒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伤寒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伤寒论》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又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因此,《伤寒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之一。
    第一章《伤寒论》简介
    一、《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县)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名医张伯祖。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加上个人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时人称其“识用精微过其师”,“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此时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在大疫流行之际,张仲景的家族亦未能幸免,发生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杂病论·自序》)民众的苦难,亲人的伤痛,激发了张仲景精研医术及著书救世的责任感,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展开
目录
张仲景原序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伤寒论》简介
一、《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三、伤寒的含义

第二章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二、《伤寒论》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区别
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四、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豸

第三章 六经病的传变
一、传变的概念
二、决定六经病传变与否的因素
三、直中、合病、并病

第四章 《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一、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二、《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

第二篇 各论
第五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