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伤寒论》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又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因此,《伤寒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之一。
第一章《伤寒论》简介
一、《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县)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名医张伯祖。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加上个人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时人称其“识用精微过其师”,“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此时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在大疫流行之际,张仲景的家族亦未能幸免,发生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杂病论·自序》)民众的苦难,亲人的伤痛,激发了张仲景精研医术及著书救世的责任感,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