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千年中医妙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84665
  • 作      者:
    洪丕谟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展开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史有记载三千年,博大精深,内含自然万物运行的壶奥和生命哲理的智慧。从此生发,探致病之原,辨药草之味,辨证中求复原之术。作者早年从医二十载,广览医籍、救死扶伤、述记颇丰。《三千年中医妙谈》取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篇章,体现他作为文化学者对中医的独到认识,不啻为一本概览中医知识的绝佳入门书。

展开
精彩书评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宝藏丰富,象征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和疾病斗争的睿智。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医药活动。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原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可以治病的药物,摸索出了一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并学会制作骨针之类可供医疗的原始工具,构成了我国医药史上的起源阶段。
  医药活动离不开人,原始时期,史载神农之外,有史可稽的传说中的医药人物,大致有伏羲、黄帝、僦季贷、岐伯、雷公、桐君、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等人。这些人准开洪基,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始医学开出了一线光明。
  春秋时期,巫术盛行。医巫原自不分,《尚书》有云:“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其时以殷王朝的贤大夫巫彭和巫咸最为有名,以至《说文解字》有“古者,巫彭初作医”的说法。然而巫医治病,也并非全然不用药物,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开明者,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周王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巫师队伍本身的分化,巫、医开始分道扬镳,其显着标志是出现了专职医生和医疗分科,以及设立了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到年尾则考查他们的医事,以核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在药物剂型上,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治病用的药酒,并有所谓伊尹创制汤药的说法。伊尹为商汤大臣,他所发明的汤药,为药物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时期,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人膏肓”的医学典故。当年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结果,医缓认为:“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值得重视的是,中医临床六气致病的学说,这时也已渐露端倪。当秦国良医医和为晋平公诊疗后,曾经这样议论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同时指出晋平公的病是贪欲女色过度,而导致神志惑乱。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和情欲不节致病的见解,表明当时医家已开始摆脱“鬼神致病说”的羁绊,这对医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议论中阴阳、五味、五色、五声等概念的形成,说明早在春秋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向医学领域渗透。
  从战国到东汉将近700年间,中医学从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其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划时代著作的问世。医圣张仲景确立的理、法、方、药的辩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此外,名医扁鹊神奇的诊法,华佗在外科和针灸领域的高超医术,淳于意开病案记载的先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医学成就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系统整理医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和撰写《脉经》,皇甫谧编着《针灸甲乙经》,以及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雷数的《炮炙论》等,都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疫疠及外伤等疾患盛行,因此.着眼于简便廉验的实用急救方书和外伤科医书便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有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范汪方》,姚僧垣《直验方》和无名氏《刘涓子鬼遗方》等。其中《刘涓子鬼遗方》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书。
  由隋迄唐大约400年间,在医学理论、方剂药物、临床各科和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唐间出现了一些名医和名著,如巢元方等编着的《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等,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着。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且又精辟的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杨上善、王冰对《内经》的阐发,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都对后世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药物学方面,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但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定的药典性本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其时,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等都已形成独立专科,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由政府开办的医药院校——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在解剖学、诊断学、病因学、法医学,以及临床各科和对《伤寒论》的研究诸方面,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中医总论
中国医药源远流长
中医理论独树一帜 中医属性几多般
中国人体解剖的历史进程
中医教育和世界上第一所医学学校
上工治未病

方药漫话
中药炮制法
中药常用剂型
中药“归经”及其临床应用
“七方”和“十剂”
漫话“温里剂”和“回阳剂”
常用补药分类和应用补药的注意点
中药帮你抗衰老
用药不当反遭灾

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防
人痘接种
中医对梅毒的认识
古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麻风隔离区的建立
疑难怪症
“走方医”的起源和治疗特点
神奇的“祝由”治病
古代卫生防疫和消毒隔离
中医护理富有特色
养病箴言
按摩——简便廉验的康复健身术
体育疗法源流谈
撩开气功的神秘面纱
胎养胎教——优生之道

东方养生术
天人合一的养生长生观
生活起居与养生
古今风靡的冬令进补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清宫食补妙谈
饮水清肠保健康
儒家养生术
佛家修性术
道家长生术
注意你的情绪调摄

历朝医事制度
周秦医事制度摭拾
两汉魏晋南北朝医事制度
隋唐医事制度和唐朝“太医署”的建立
宋朝医事和职官制度
北宋校正医书局
别有姿彩的金元医事制度
明朝太医院的职官和职能
明清皇家药政机构和规章制度
高度完备的清朝太医院制度
太平天国的医疗卫生保健
医疗差错依法处置

中医杂谈
古代医疗器具的产生和发展 “丝绸之路”和中西方医学交流
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交流
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藏医漫笔
古印度医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
道教炼丹术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史籍记载中的人体特异功能
医林人物
附:洪丕谟创作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