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干细胞移植:机理与临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15758
  • 作      者:
    (德)A. D. 霍(A. D. Ho),(美)R. 霍夫曼(R. Hoffman),(美)E. D. 赞贾尼(E. D. Zanjani)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之一,全书共分16个章节,前瞻性地总结了干细胞研究在分子与细胞机理、标准化生产与处理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分析阐述了干细胞治疗的最新策略,具体内容包括染色质修饰剂改变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命运、microRNA对干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持续增长的影响、脐带血来源的多能干细胞、标记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活性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作为再生医学的代表性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的生物学机理和临床实践研究正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书前瞻性地总结了干细胞研究在分子与细胞机理、标准化生产与处理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分析阐述了干细胞治疗的最新策略,具有较高的启发意义。
  本书可供生物学、医药卫生以及农牧业等方面有关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  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潜能:希望与否
  1.1  绪论
  当前,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热情和争议起始于2个关键的突破:1997年Ian Wilmut,Keith Campbell及其合作者成功培育出克隆羊“Dolly”;1998年James Thomson成功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ESC)系。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无疑为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开辟了新的途径E引。在生物医学的研究历史上从未出现某一科学的发现能在世界范围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使人体再生甚至更换缺陷的器官或组织是人类百年的梦想。干细胞具有能分化出机体所有特定类型的细胞和组织的潜能,因此可以和人类很久以来一直追求的“青春泉”相媲美。最近使用成体和胚胎干细胞作为起始细胞群的研究,让我们推测使用这样的“原材料”或许可以为再生医学生产各种替代的部分。许多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紊乱疾病例如心脏病、帕金森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很有希望在未来某一天通过干细胞治疗治愈。
  1.2 什么是干细胞
  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起始于一个干细胞,可以定义为具有自我更新和产生祖细胞以及生物体中不同类型细胞的双重能力的一种细胞。例如,在人生命的起始阶段,一个受精卵(合子)变成2个细胞,2个再变成4个细胞。在这些早期阶段,每个细胞或许仍然具有全能性,也就是说这些细胞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发育成一个生物个体。在5~7天内,约40个细胞形成内细胞团,外层的细胞将来发育成胎盘。这个时期的内细胞团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产生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类型和器官的能力,即这些细胞都具有多能性(图1.1)。内细胞团的细胞最终将产生组成人体的10个细胞,其中有200多种分化的不同类型细胞。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干细胞生物学
1 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潜能:希望与否?
1.1 绪论
1.2 什么是干细胞
1.3 干细胞和再生
1.4 成体和胚胎干细胞
1.5 造血干细胞
1.6 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
1.7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纯属夸大,毫无希望?
1.8 两种文化的对抗:胚胎干细胞vs成体干细胞
1.9 干细胞技术面临的挑战
1.10 自我更新vs分化的调控,不对称分裂
1.11 原始HSC的基因型和表达谱
1.12 干细胞特性的维持:HSC和细胞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13 间充质干细胞
1.14 初步的临床研究
1.15 结论和未来展望

2 染色质修饰剂改变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命运
2.1 绪论
2.2 5-杂氮胞苷及其类似物的细胞毒性/抗肿瘤的活性与低甲基化效应
2.3 5-azaD/TSA处理改变HSC的命运
2.4 5-azaD/TSA的作用是由其细胞毒性产生的吗?
2.5 丙戊酸处理HSC
2.6 用染色质修饰试剂进行HSC体外扩增
2.7 染色质修饰试剂处理细胞后基因表达的再激活
2.8 染色质修饰试剂改变非造血命运
2.9 染色质修饰试剂处理细胞的安全性和毒性
2.10 结论

3 microRNA对干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持续增长的影响
3.1 绪论
3.2 miRNA生物合成
3.3 miRNA的作用模式
3.4 miRNA的潜在功能模式
3.5 结论

第二部分 干细胞制备的标准化和质量保证
4 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新策略
4.1 血液干细胞动员的生理学
4.2 PBPC动员的新试剂

5 脐带血来源的多能干细胞
5.1 脐带血作为干细胞来源的生物学优点
5.2 脐带血来源多能干细胞(USSC)的制备和扩增
5.3 其他多能非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和脐带血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
5.4 结论:展望脐带血非造血细胞的再生能力

6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规模化生产
6.1 绪论
6.2 临床规模化MSC生产的先决条件
6.3 临床规模的生产:法国实验
6.4 QA和QC
6.5 前景

7 标记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活性
7.1 绪论
7.2 基因标记HSC体内克隆活性的特点
7.3 逆转录病毒整合位点分析
7.4 动物模型与人类基因治疗试验中的克隆性分析
7.5 逆转录病毒整合位点及其转基因表达与独立转导HSC克隆活性间的相互作用
7.6 临床干预影响标记HSC克隆活性
7.7 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的开端
8 用于研究人干细胞可塑性的非损伤性大型动物模型
8.1 绪论
8.2 胎羊模型的独特性
8.3 胎羊模型中人细胞的分化潜能

9 鼠囊胚注射后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潜能
9.1 绪论
9.2 神经球细胞在注射入早期胚胎后产生红细胞样细胞
9.3 人脐带血衍生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嵌合性
9.4 向囊胚中注射白血病细胞
9.5 讨论

10 动物模型中多能成体祖细胞的潜能测试
10.1 绪论
10.2 MAPC的特性
10.3 MAPC的体外分化潜能
10.4 MAPC的体内分化潜能
10.5 MAPC现象的机制
10.6 结论

11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肿瘤治疗的基因靶向运送载体
11.1 绪论
11.2 肿瘤基质及其组分
11.3 肿瘤进程中肿瘤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意义
11.4 MSC在肿瘤与伤口愈合情况中的导向性的相似性
11.5 MSC用作细胞运载工具的基本原理
11.6 发展基于MSC的运载工具的困难之处
11.7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
12 用于心脏再生的内皮祖细胞
13 干细胞与促进心肌和血管再生的旁路移植
14 过继免疫疗法:指导方案与临床实践
15 人MSC介导的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
16 干细胞移植:成功细胞免疫疗法的基础
图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