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生态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10647
  • 作      者:
    戈峰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生态学(第二版)》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材。按照生态学从微 观到宏观发展的层次,分述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 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简要 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系统论述国内外最 新研究进展,指出生态学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始终贯穿理论与方法结合, 基础与前沿并重,着眼于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章包括学习要点、基本概念、正文、思考题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书 末收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课程考试试。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生态学(第二版)》:
  第五节发展趋势与展望
  从个体水平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植物适应性的机理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植物生态学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研究植物与环境间关系,在这些研究层次中,植物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中个体与环境的交换是具体的、最终的和最根本的,其他更高层的情况多属积累的和统计学的。植物生理生态学是当今植物生态学发展的三极之一(另两种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是个体生态学的核心,它研究植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生理适应使植物在资源不足或不良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因而是研究的热点。具体地,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有:
  (1)对各种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和胁迫生理生态学研究:高温、低温、强辐射、干旱、高盐度等特殊环境条件,极地、高地、荒漠、盐碱地、深海等极端生境,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污染,对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造成种种胁迫。而长期生活于这些环境的植物,具有明显的抗逆性和各种生理生态适应性特征。例如,随水分胁迫的加剧,植物的RNAase活性降低,可用来判断植物的抗旱性。另外,随着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其预测与指导实践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为农业育种、作物栽培、林业经营、污染控制等许多领域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2)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生理生态学相结合,形成了植物分子生态学的新领域。1992年英国生态学创办了第一个分子生态学刊物,它以报道有关分子适应、分子种群生物学和分子环境遗传学研究为宗旨,植物分子生态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整体有机生物学之间的缺口建立起一个桥梁。
  (3)生物物理生态学是另一个重要新领域,它根据物理学原理,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作为一多变量交换过程来对待,以阐明那些非生物因素限制植物从环境中获得能量和其他有限的资源。
  (4)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大气成分如CO2、CH4、Nz0、CFC(Cholorofluorocarbon,氯氟碳化物)等温度气体增加及其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升温及其他可能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植物生态学效应,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最近10多年来,有关COz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方面的论文就达数千篇之多。这些研究大部分在温室模拟状态下或室外田间环境控制下进行,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进展。研究的植物生理生态指标有: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生物量及产量、关键蛋白质及酶活性、非结构碳水化合物(TNC)含量、元素含量(N、S等)、根及花的发育等。
  ……
展开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一、生态学的定义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生态学的发展
第一篇  分子生态学
第一章  分子生态学
第一节  分子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  生理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与特点
第三节  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节  食物的生态作用与特点
第三章  动物生理生态学
第一节  动物生理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适应与进化
第三节  动物的能量代谢
第四节  动物的体温调节与适应
第五节  生物气候规律
第六节  食草动物的消化对策
第七节  动物能量学与种群生物学
第八节  发展趋势
第四章  植物生理生态学
第一节  植物生理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光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自然胁迫环境与植物
第四节  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第五节  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三篇  行为生态学与化学生态学
第五章  行为生态学
第一节  行为的生态适应意义
第二节  行为的遗传
第三节  行为的节律
第四节  社会行为
第五节  行为的优化
第六节  行为策略及其进化稳定性
第七节  行为的系统发生
第八节  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第六章  化学生态学
第一节  化学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信息化学物质及化学感受机理
第三节  植物的他感作用
第四节  动物种内的化学通讯
第五节  动植物种问的化学联系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第四篇  种群生态学
第七章  种群的空间动态
第一节  种群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
第三节  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第四节  集合种群分析
第八章  种群的数量动态
第一节  种群密度的估计
第二节  种群的基本参数
第三节  生命表特征及分析
第四节  种群增长的数学描述
第五节  种群的指数增长
第六节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第七节  植物种群动态模型
第八节  r,K对策
第九章  种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种间相互关系类型
第二节  种间的竞争作用
第三节  捕食者与猎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寄生物与宿主种群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种间的协同进化
第十章  种群调节理论
第一节  种群调节的概述
第二节  外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第三节  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第四节  植物的密度效应与种内竞争
第五节  现代种群调节理论
第十一章  植物种群生态特征
第一节  植物种群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中的构件理论
第三节  土壤种子库生态学
第四节  克隆植物生态学
第五节  植物种群的繁殖生态学
第六节  种子质量的生态学
第五篇  群落生态学
第十二章  群落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群落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群落的组成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十三章  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特征与控制因素
第三节  群落演替的过程与实例
第四节  顶极群落
第五节  机体论和个体论的演替观
第十四章  群落多样性
第一节  群落丰富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群落功能关系
第十五章  群落分析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第二节  种间关联
第三节  生态位测度
第四节  群落排序
第五节  群落聚类分析
第十六章  群落的分类与主要类型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第三节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第六篇  生态系统
第十七章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第三节  生态系统模型
第四节  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十八章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及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与作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生态系统开放、整体性原理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与特点
第五节  讨论与展望
第十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流[动]
第一节  物种流[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种流动对生态系统影响
第三节  植物的种子流
第四节  动物的迁移
第五节  物种流动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能流模式与特征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第四节  能量动力学分析
第五节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检测能流和物流的踪迹
第六节  研究热点
第二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  物质循环概述
第二节  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  碳、氮、磷和硫的循环
第四节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收支
第六节  当前研究热点
第二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
第一节  物质分解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第三节  研究热点与展望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
第一节  生态系统信息的特点及流动环节
第二节  信息化的植物亚生态系统
第三节  信息化的动物亚生态系统
第四节  发展趋势
第七篇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
第二十四章  景观生态学
第一节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数量研究方法
第二十五章  全球变化生态学
第一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生态学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主要模型及其特点
第五节  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八篇  系统生态学
第二十六章  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  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生态系统建模及分析
第三节  几种不同的建模方法
第四节  模型的参数估计
第五节  模型的特性分析
第六节  发展趋势
第九篇  应用生态学
第二十七章  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应用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二十八章  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途径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功能
第四节  保护区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系统保护规划
第二十九章  入侵生态学
第一节  入侵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入侵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
第三节  入侵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十章  恢复生态学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定义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技术与典型案例
第五节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十一章  生态系统管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及其发展史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问题与目标
第三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三十二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
第四节  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指标
第五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第三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原理
第三节  生态规划
第四节  生态工程
第五节  产业生态学与生态产业
附录
生态学名词中文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