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551640
  • 作      者:
    郑毓信著
  • 出 版 社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毓信,男,1944年生。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的专门研究。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赴英、美和港台地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或从事合作研究,并曾先后应邀赴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作专题学术讲演。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已出版《数学方法论入门》、《西方数学哲学》、《数学哲学新论》、《数学方法论》、《数学模式论》、《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哲学》、《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哲学中的革命》、((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数学文化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等十七部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数学教育哲学领域内的最新工作,一方面从理论高度对数学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和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与建设等)作出具体分析,从而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哲学的实践功能;另一方面,又以相关实践为背景对数学教育哲学的各个基本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这一著作的主要特点,也可被看成是中国数学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二节  多元的、辩证的数学观
  相对于前面所提到的数学观的革命而言,笔者现今更加愿意强调这样一点:对于数学我们可以(而且应当)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相应的观点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我们在此所需要的就是多元的视角,或者说,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互补与整合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
  具体地说,我们在此首先应明确肯定数学的辩证性质,特别是在以下诸多对立环节之间所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逻辑与直觉,统一性与多样化,个体与群体,数学的形式与非形式的方面,等等。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对数学的动态方面(过程性)与静态方面(结果性)所应采取的态度:如果说数学观的革命突出强调了动态的数学观,我们显然又不应因此而完全忽视数学活动的静态方面,而应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这样一种立场。类似地,我们也不应因片面强调数学抽象的建构性雨完全否认了数学抽象的反映性质,而应明确肯定两者的辩证关系。
  其次,我们应十分重视如何能从一些新的不同角度对“什么是数学”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下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努力。
  一 数学的文化观念
  “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一问题应当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念,从而我们也就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数学的文化观念”作出具体论述。例如,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依据“文化物”与“自然物”的对立,我们就可声称“数学是一种文化”。另外,由于数学明显地表现出了以下的特征:尽管这是人类所创造的,但其相对于各个个体而言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事实上构成了个体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甚至可更具体地去谈及其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一些学者(如怀尔德)看来,我们可以将数学看成是整体性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一
第一节 数学教育哲学概论★★★一
一 数学教育哲学的兴起★★★一
二 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四
三 数学观的革命★★★五
四 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论分析★★★一一
五 数学教学思想的必要转变★★★一四

第二节 多元的、辩证的数学观★★★一八
一 数学的文化观念★★★一八
二 数学的语言观念★★★二一
三 多元的数学观★★★二五

第三节 数学教育目标的现代发展★★★二六
一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数学”★★★二六
二 多维度的数学教育目标★★★三

第四节 数学教育的文化相关性★★★四四
一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四四
二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五一
三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五九

第五节 学习理论的现代发展★★★六二
一 情境学习理论与学习的本质★★★六二
二 课堂教学的社会研究及其教学含义★★★七二

第六节 数学教学的现代研究★★★八二
一 促进数学教学现代研究的主要因素★★★八二
二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八五
三 研究工作的多元化与互补性★★★八八

第二章 动态与思考★★★九三
第一节 关于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九三
一 “由上至下的单向运动”与形式主义的盛行★★★九三
二 教师成长模式的重要变化:历史性的突破或倒退?★★★一○六
三 中国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适当定位★★★一一○
四 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十件要事★★★一一

第二节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与方法论★★★一一七
一 从“可比性”谈起★★★一一八
二 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一二二

第三节 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和建设:综述与分析★★★一二五
一 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一二五
二 中国数学教育(学)的主要特征★★★一二七
三 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总结与理论建构★★★一三○

第四节 关于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一四一
一 一种新的编写风格★★★一四一
二 教材内容的科学选择★★★一四三
三 进一步的分析★★★一四六

第五节 “教师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一四九
一 问题的提出★★★一四九
二 努力克服“教师研究”的“固有局限性”★★★一五一
三 几点具体建议★★★一五三
四 充分发挥“教师研究”的积极作用★★★一五四

附录一 语文教学反照下的数学教学★★★一五九
附录二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一六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