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沧桑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故宫整体建筑群的西南部。它的西面、南面都被内金水河所环绕。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有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相似,前后殿间有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失火,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武英殿议废皇后的明宜宗
武英殿与文华殿都位于皇帝听政的奉天门(即太和门)的两翼,而且地处外朝,大臣进出比较方便。所以在明初时,武英殿作为皇帝与大臣商议政务的便殿。有些既不便在上朝听政时计议,又不便在文华殿当众讨论的事情,皇帝便会在武英殿里与自己比较信任的大臣共同探讨。例如,明宣宗要废黜胡皇后之事就是他在这里与臣子商议的。
明宣宗为废后一事,曾两次在西角门与辅臣杨士奇等亲近重臣商量。杨荣等人认为但废无妨,并举出宋仁宗降郭皇后为仙妃的旧例;然而杨士奇等人认为仁宗废后不可行,更何况以宗法制度而言,嫡后无子根本就不成其为被废的理由。这一场讨论两方意见针锋相对,毫无进展。
不久后的一天,明宣宗单独在武英殿召见首辅杨士奇。杨士奇看出皇帝决心已定,自己怎么反对都是无济于事了,思索了半天后为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要胡皇后以有病为由,主动辞去皇后之位,这样废后一事就能和平解决,而且还无损于皇帝的令德。宣宗听后欣然采纳。回到后宫后,宣宗在言语之间旁敲侧击,胡皇后也是一个没有野心、明事理的人,果然主动提出让出皇后之位。
同年三月初一明宣宗即下诏废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明宣宗是一位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的皇帝。他在武英殿曾对大臣们说:“汉唐诸君,文帝、太宗能纳谏,文帝几致刑措(犯罪率极低),太宗致贞观之治,亦皆受善之效。善言有益于君德、有补于治道如此,岂可不听?”
某年殿试进士后,明宣宗驾临武英殿,召见儒臣们,强调说:“朕于取士,不尚虚文,欲得忠鲠之士为用。”
明英宗以后,皇帝的斋居和议事都移到文华殿。
武英殿匆忙称帝的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陷北京,结束了大明王朝的命祚。
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夜,崇祯帝缢死在景山。十九日中午,李自成穿着缥衣,头戴毡笠,骑着乌驳马自西长安门(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北面的长安街上)向承天门(天安门)踏进。宰相牛金星等人也骑着马紧随其后。李自成仰天长笑,弯弓射向承天门的天字,但是由于异常高兴而没有射中。李自成进入午门,直奔皇宫正殿,登上皇帝宝座,发布命令:全面搜索崇祯帝后,限百官于三日内上朝进见。随后,他又在武英殿料理起公事来。就这样,李自成成为了紫禁城的主人。
一个月后,得知京师沦陷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向满清求援,迎接清军人关。这时,正在京师大肆搜罗财物、贪享富贵的李自成部下,战斗意志早就消沉下去了。吴三桂杀回京师,李白成被迫出京迎战,但是由于清军的加入,李自成军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而且是一败再败。
四月末,连遭重创的李自成决定放弃京师,向西部撤退。但李白成并没有就这样偃旗撤走,而是在四月二十七日离京前,登上武英殿,宣布登基为帝后才离开的。其实,在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不久,他的部下和明朝的降官就多次劝他早日即位为帝,但李自成忙于清点明宫财物,没有立即应允,不过朝官们已经开始演习登基大典的朝仪了。现在,李自成怎么也没有想到,登基只能在撤离北京之前草草完成。明朝的降官听说李闯王登基,都急忙赶来朝贺。二十八日深夜,已称帝的李自成率大队人马离开了京城。
二十九日天亮前,最后撤离的闯王军队点燃了宫殿和京师各城门楼。
驾临武英殿的多尔衮
1644年5月,多尔衮率领的满清政权进入北京。明朝的文武百官动用了明帝的卤簿仪仗,率领民众在朝阳门外跪迎。
明臣请多尔衮乘上明帝用的卤簿。多尔衮谢绝说道:“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不应当乘皇帝之辇。”明臣们也以周公背负着成王摄政的典例,固执地劝说多尔衮。多尔衮便顺势应了下来说:“我来是为了抚定天下的,不可不听从众意。”于是乘上御辇,向皇宫进发。入宫前,望阙行礼。入宫后,他径直来到了武英殿。
多尔衮登上武英殿,坐上御座,明廷的众官拜伏在地。多尔衮在这里,向清军下达命令:士兵们入城后必须秋毫无犯;为崇祯帝发丧三日,以皇帝的礼制安葬;归顺的前明旧臣,一律原官任事。最后,他还下达了一道命令,将明朝宫殿,重新修饰一番。因为战火的缘故,已有不少被毁坏了。
已在关外即位、年仅六岁的顺治帝于当年九月十九日进京,由永定门进入大清门,向北直入紫禁城。承天门外,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分成两列,顺治帝的大驾临近时,跪地俯伏。次日黎明,文武百官又在武英殿朝见新王朝的皇帝。纷纷递上表文,请求新皇帝在紫禁城举行隆重的即位仪式。
到了十月,顺治帝亲诣南郊,祭告天地社稷,并将历代神主奉安太庙,随即升武英殿,即皇帝位。满汉文武百官,拜跪趋跄,高呼华祝。礼毕,遂颁诏天下,定国号为大清,设都为燕京,纪元顺治。是日,即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又因他功高权霉,特命礼部建碑勒铭,并定摄政王冠服宫室各制。
顺治元年和二年,武英殿成为了刚刚人主紫禁城的清廷重要政务活动的场所。顺治二年正月,顺治帝在武英殿赐宴诸王与群臣;二月,清军彻底消灭李自成武装,顺治帝临御武英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朝贺;三月,顺治帝在这里没宴,为即将回国的朝鲜国王的次子饯行。
暂居武英殿的康熙帝
康熙帝曾经暂居在武英殿达一年左右。康熙帝即位后,在清宁宫(即保和殿)居住了八年时间。康熙八年正月,因为太和殿要动工重建,皇帝不便居住在保和殿,同时乾清官也在修理,依照孝庄太皇太后的安排,康熙帝便迁移到了武英殿暂住。
在武英殿居住期间,十五岁年少有为的康熙帝为了搬掉权臣鳌拜,从八旗中挑选了一帮壮实勇敢的少年,每天在武英殿外练习摔跤。当年五月就成功地智擒了鳌拜,从他手中夺回了大权,从此正式亲政。这一年的十一月份,太和殿与乾清官同时修葺完毕,康熙帝由武英殿迁回到了乾清宫。
从编修方略到宫廷刻书
在清朝的皇宫中,用做皇帝读书、皇子读书、大臣讲书、编书的宫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要多得多。武英殿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不再是一个用途不定的宫殿,而是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宫廷编书处和刻书处。尤其是乾隆年问,其宫廷刻书事业达到了鼎盛。
武英殿的东庑育凝道殿,西庑有焕章殿,左右廊房共63问。这些房合,就是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的事务。
武英殿所修的书类。主要是方略书,例如康熙二十一年平定三藩之后,编纂的《平定三逆方略》。此后每次军功告成及重大的政事,都要奉旨纪其始末,编纂成书,为此特成立了方略馆,方略馆的位置在武英殿的墙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此处也是军机值班章京下班后吃饭的地方。
武英殿所刻印的书,有历朝的圣训。如乾隆二年,奉旨刊刻的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的《五朝圣训》;有礼制类书,如《律吕正义》及文庙乐谱和乡饮酒礼乐章;还有经史书,刊刻过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一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五百二十函装,雍正五年,武英殿用铜活字版印制了该书六十四部。
武英殿的聚珍版书籍,是清朝书界最珍视的版本。
武英殿印制的书,主要用于宫廷收藏,平时贮存于武英后殿敬思殿,也有一部分颁赐给臣子。
道光帝以后,武英殿管理松懈,刻书业务日渐衰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