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话说宁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7038771
  • 作      者:
    李文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话说宁夏》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反映宁夏的历史沿革、物产地貌、民族习俗、风土人物和建设成就。全书共分100篇,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多角度展示宁夏,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宁夏的过去,把握宁夏的今天,展望宁夏美好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塞北江南旧有名
    在祖国西北茫茫无垠的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之间,巍巍挺立的贺兰山东侧,有一块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那就是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北部,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平原上河渠、湖泊、水田多,农作物、林草丰茂,从而产生了“绿洲效应”,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市周边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使宁夏平原成为宁夏的鱼米之乡。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平原已成为本地区著名的灌区,以后历经开发建设,农区逐步扩大,农业经济更为发达。唐代,宁夏平原良田万顷,渠道如网,著称全国。宋、夏、元时更有“粮仓”之称。明代,“塞北江南”完全成了宁夏平原的别名。清朝康熙盛世,宁夏引黄灌区网络基本形成,并扩大了上百万亩的新灌区,宁夏平原灌区农业发展更上新台阶。
    对宁夏平原的描述,古人多有记载。而以唐代诗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之句最为出名。可见在唐代以前,“塞北江南”就闻名于世。
    北宋时的《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州郡部十记载,据隋图经曰:北周宣政二年(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由此得知,“塞北江南”这一称呼出现于北周以后的隋朝(杨坚于吴明彻及其众迁居灵州的第三年即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迄今已有1400余年。
    明弘治《宁夏新志·序》称赞此地:“宁夏地方千里……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问,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诫今昔胜概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
    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一《形势总论》亦称:“宁夏之境,贺兰环于西北,黄河绕于东南,地方五百里,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沟渠数十处,皆引河以资灌溉,岁用丰穰。”巡抚杨应琚在《浚渠条款》中也写道:“宁夏一郡,古之朔方,其地乃不毛之区,缘有黄河环绕于东南,可资其利,昔人相其形势,开渠引流,以灌田亩,遂能变斥卤为沃壤,而民以饶裕,此其所以有塞北江南之称也。”
    现存宁夏方志中吟咏“塞北江南”的诗文词赋还有很多,如“鱼游浅碧戏东风,花涨渠水浴红雨;千顷良田凭富足,万家编篱获安居”等等。但真正说起来,“塞北江南”却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历朝历代的汉族移民与本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宁夏的过程中,彼此的风俗习惯已经完全融会到一起了。简单地说,宁夏“塞北江南”的魅力就是自然风貌与文化特征的双重体现。
    据《明史》记载,明代宁夏屯田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河卫指挥使宁夏正兼领宁夏卫事,率军民“修筑汉、唐旧渠,引河水溉田,开屯田数万顷,兵食饶足”。洪武六年(1373年),皇帝诏令“屯田宁夏”,洪武九年(1376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从此开始大规模屯田。军屯之外,同时大量招集流亡百姓来宁夏屯垦,称为民屯。经过明代200余年的屯垦开发,宁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北江南”,呈现出“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远近人家四路连,风光谁信是无边”的江南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宁夏平原灌区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截至2000年,宁夏平原灌区有7个县市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
    从历史一路走来,“塞北江南”——宁夏平原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随着历代水利的兴建和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这里沟渠纵横,稻麦充盈,瓜果飘香,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名副其实的含义。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分析“塞北江南”形成时特别强调了一个农村景象,就是“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张先生说他当年劳动改造期间晚上放水,睡在渠板上,听着黄河水淙淙地流着,好像回到梦中的江南一样。睁开眼睛一看,太阳起来了,鸡叫了,狗吠了,竹篱茅舍小桥人家,黄瓜吊在架子上,就和南方丝瓜吊在架子上的感觉差不多。还有瓜果梨桃,完全是南方那种富足景象。与北方人爱吃面食的生活习惯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多吃大米,生活方式与江南相似。
    2007年年初,在《嘹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黄河水像一条飘逸的襟带,横贯宁夏平原,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充足,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并以“塞北江南”闻名于世。
    2008年,宁夏平原再添美誉。日前,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公布了十大“新天府”评选结果。由8位院士与1位学部委员组成的终审委员会,以及公众通过网络、手机投票,评出了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被评为“十大新天府”。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是: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展开
目录
印象宁夏
宁夏地名有来由
宁夏地图似枣核
悠悠历史多变迁
天下黄河富宁夏
塞北江南旧有名
长城逶迤宁夏川
木活字改写历史
丝绸古道宁夏路
回族定居宁夏川
五湖四海宁夏人
南腔北调天下言
宁夏五宝誉神州
诗词歌咏宁夏赋

历史宁夏
张三巧遇水洞沟
秦皇汉武巡宁夏
赫连勃勃急称王
肃宗即位灵州城
元吴建都兴庆府
兴衰成败说西夏
成吉思汗殒六盘
阿难答率众皈依
庆王徙居韦州城
康熙驻跸宁夏城
赵良栋威震四方
董宫保京都御侮
海原地震惊寰宇
吉鸿昌入主塞上
马鸿逵主政宁夏
少战团抗日先锋
马鸿宾血战绥西
六盘山上红旗飘
红军西征过宁夏
豫海回民自治县
边区军民展红旗
十九兵团进宁夏
回族自治谱新篇

人文宁夏
回族信奉伊斯兰
古老神奇清真寺
回族花儿漫云天
花儿绽放新世纪
贺兰岩画名天下
高冢巍峨西夏陵
西夏佛塔遍宁夏
泱泱石窟须弥山
丹霞地貌火石寨
人文景观数六盘
水沙云天沙湖美
治沙奇迹沙坡头
塞上人工第一河
凤城美誉传千古
柳毅传书泾河源
魏征梦斩泾河龙
不见黄河心不死
羊皮筏子渡黄河
张寡妇黄酒飘香
协力厚百年沧桑
世纪老人曾杏绯
张贤亮与镇北堡
宁夏书家吴善璋
西夏学者李范文
宁夏文学“三棵树”
宁夏版画秀华夏
王志洪与大篷车
宁夏坐唱谱新曲
月上贺兰景色异

今我宁夏
塞上江南风景异
农业经济进活力
结构调整显优势
一号工程助腾飞
光芒四射太阳山
世纪梦想大柳树
闽宁联姻结硕果
民族团结谱新曲
小省区办大文化
塞上湖城大银川
山水园林石嘴山
回族之乡吴忠市
六盘春潮绿固原
文风昌盛中卫城
日新月异兴庆区
城市绿肺金凤区
古风遗韵西夏区
突飞猛进贺兰县
回乡风情话永宁
历史名城古灵州
工业重镇大武口
农牧并举惠农区
沧桑巨变话平罗
回乡商埠利通区
文明之岸青铜峡
三缘会首盐池县
民俗新村红寺堡
高原重镇原州区
风景如画泾河源
同心回族善经商
陇右明珠隆德县
土豆之乡在西吉
皇甫故里彭阳县
枸杞之乡中宁县
脱贫致富海原县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