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必先读《礼记》
由附属跃升为经典
……
还有记录古代格言的篇章,如《儒行》《少仪》《内则》等,以及记述孔子言行及孔门轶事的,如《孔子闲居》《仲尼燕居》《檀弓》《曾子问》等,也都是对《仪礼》不足的补充和完善。
《礼记》内容广泛,涉及道德、政治、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既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料,又提出了修身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所以,对后人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因而也就能由阐释经典的附属一跃而成为唯一的礼义经典。
早在西汉初,删改《礼记》的著名学者戴德和戴胜就曾以《仪礼》及其附属中的一些篇章作为教授学生的课本。
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建议,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法定经典,并设五经博士,“独尊儒术”。其中的《礼》当然指《仪礼》和它的《记》。后经东汉郑玄作注,流传益广,《礼记》正式跃人经典之列。
唐朝的“九经”,亦包括《礼记》,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罢诗赋,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礼记》仍为科举必考的科目之一,王安石为何要在“三礼”中独尊《礼记》?因为《礼记》尽言礼之要义,故最有价值。此后,尤其是理学大师朱熹,把《礼记》中的《中庸》《大学》单独列出,自成两书,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为《四书》后,《礼记》的价值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来了。它本身既属于《五经》之列,又独占了《四书》中的两书,在《四书五经》中所占的篇幅是最多的,地位和价值也是特殊而无可替代的。
从此,《礼记》既是当政者实行礼制的法定依据和准则,也是老百姓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哲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