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良渚文化简介
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有一座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良渚镇。“这里属天目山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的接壤地带,港汉纵横交错,沃野阡陌绵延,村落星罗棋布。良渚镇东、南、北三面均为平原地带,这里港汉罗布,人烟稠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方志记载,“良渚”一名最早见于宋代,称“梁渚里”。“梁渚”转而为“良渚”应在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具体时间不可考。清代(公元1644年至1911年)的各种《杭州府志》均已称“良渚”。“良”,在《说文》里被解释为“善也”,即美好之意;“渚”,《尔雅‘释水》里说:“水中可居者谓日‘洲’,小洲日‘渚’。”“良”与“渚”的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洲”的意思,这与河港密布的良渚镇地理环境相符。当代的考古新发现也向人们昭示,“早在距今4000~6000年前,良渚镇至瓶窑镇吴家埠一带,便已是文化昌盛的原始聚落所在。”(摘自《住在杭州网》2005年8月19日)
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当时供职于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和卫聚贤等人在良渚镇的苟山附近发现了一些以黑皮陶和磨光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在1937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及地表遗存,后来根据这些发现编写成《良渚一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初步报告》,于1938年8月正式出版,“良渚”之名因此轰动了全国。20世纪50年代末夏鼐先生正式命名这类遗存为“良渚文化”。后来,随着江苏吴县草鞋山、武进土墩和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遗址的发掘,尤其是1983年以后浙江余杭(今为杭州市的一个区)瓶窑的反山、汇观山和安溪瑶山等显贵者大型墓葬、祭坛或大型建筑基址以及江苏昆山赵陵山墓地等一系列重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良渚文化考古有了重大突破。学术界开始对良渚文化刮目相看,掀起了研究良渚文化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潮,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1994年,国务院将良渚遗址群列入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良渚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同时被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上报推荐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从30年代的初露端倪,N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良渚文化被视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良渚文化遗存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内,南起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成为距今四五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及环太湖流域这一类物质文化遗存的统一称谓。它见证了长江下游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并被世界考古学界认定为中国和世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关于良渚文化的年代,业内人士目、前认为其上限大体距今5200-5300年,下限距今4400年左右。在同一地区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还有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马家浜文化可追溯到距今7100年左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