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夫秋胡戏妻》是元杂剧作者石君宝的代表作。这一故事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鲁秋洁妇》和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讲述了鲁国人秋胡与妻子成婚五日后去陈国做官。五年后仕途得意回家省亲,途中看到一美妇在采桑,心生歹意,就停下车上前诱惑说,你采桑织绸太辛苦了,不如随我做官享清福。采桑女子听了很生气,将他大骂一通,秋胡没趣地走开了。回到家中,母亲叫人把秋胡的妻子找来,妻子一进门,两人都怔住了。妻子正是刚才那个采桑的女子,秋胡的脸立刻涨得通红,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妻子一见,刚才那个非礼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她十分气恼,上前痛斥他无孝无义的行径,然后愤然投河白尽。
在汉画像石上也有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南京博物院收藏一方汉画像石,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部表现了秋胡娶妻时的欢庆场面,中段左侧表现了妻子在门口送丈夫远去陈国为官的情景,右段为秋胡调戏路旁采桑美妇的情景。在四川新津崖墓石函一侧,也刻有这个故事的图案。画面上一男一女,女子手采桑叶,正回头惊讶地看着身后的秋胡。她身穿长裙,腰姿十分柔美。秋胡抬起右手,正跟女子搭讪调戏。另外在山东武梁石室第三石和武荣祠第八石等也刻有此故事。
汉乐府诗中有《秋胡行》,以后成为一种歌诗体的名称。魏晋时傅玄写有《秋胡行》二首,晋宋时颜延之写有《秋胡行》一首,梁代邵陵王萧纶写有《代秋胡妇闺怨诗》一首。《敦煌变文》中也有《秋胡变文》。唐代诗人高适在《秋胡行》长诗中,将女主人定位为邯郸人:“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而瓷枕的产地,在战国时期比邻赵都邯郸。由此可以看出,从两汉魏晋至唐,文学家对秋胡的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运用多种文体进行演绎,以此来歌颂秋胡妻的贞洁。这其中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的影响最为广泛,与前期的作品相比,它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改变了女主人跳河自尽的悲剧,由秋胡母调解而使两人和好,以大团圆来作为戏剧的结尾,使全剧充满了喜剧色彩。
《鲁大夫秋胡戏妻》全剧共分四折,讲述的是鲁人秋胡与妻罗梅英成亲才三天,官差来征兵,秋胡被抓去从军,秋胡只得与母亲、妻子洒泪告别。罗梅英在家侍奉婆婆,艰难度日,毫无怨言。有财有势的李大户,因罗梅英的父母欠他四十石粮食,便趁机要挟罗梅英的父母,把女儿改嫁给他,遭到梅英的严厉拒绝。十年后,秋胡当上中大夫,衣锦还乡,返家途中遇到在桑园采桑的妻子,他没有认出是梅英,以让其代自己送信为名,进行调戏耍笑,并拿出金子诱惑她,梅英严词相拒,并机智地躲避了他的纠缠。秋胡回家后,与母亲和妻予相见,才发现在桑园戏弄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妻子。梅英看到调戏自己的竟然是日夜盼望的丈夫,羞愤自缢,秋胡母子急救。这时李大户又来抢亲,秋胡将其赶走。鲁母责怪秋胡,让他向梅英赔礼,在婆婆讲情下,夫妻尽释前嫌,言归于好。
《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由此产生了与这一题材相近的多种剧目,其中直接由杂剧转变为京剧的《秋胡戏妻》,成为京剧的传统剧目,此剧又名《桑园会》、《马蹄金》、《蔡花峪》、《辞楚归鲁》等。在《桑园会》中,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为罗敷,也许是借用唐代诗人高适在《秋胡行》一诗中的说法,将女主人定位为邯郸人,而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正是邯郸人。后来又演绎出了叙述唐代名将薛平贵、薛仁贵返家疑妻不忠的《武家坡》和《汾河湾》。
《武家坡》的剧情也是一波三折。丞相王允之女王宝钏,与贫民薛平贵成婚,王宝钏被逐出相府,独居破瓦寒窑。薛平贵降服红鬃烈马得到官职,后出征西凉,战败被俘。西凉王把代战公主许配薛平贵。西凉王死后,薛平贵继承了王位。王宝钏与丈夫分别十八年后,到处寻找薛平贵的下落。薛平贵得到妻子的鸿雁传书,从西凉赶回探亲,夫妻在武家坡相遇,王宝钏未认出丈夫。薛平贵为了考验王宝钏的贞洁,谎称自己为同僚军士,对王宝钏加以调戏,遭到王宝钏的痛骂。王宝钏回窑后,薛平贵也赶到,讲明实情,并跪在寒窑前乞求王宝钏宽恕自己,夫妻终于相认团聚。
《汾河湾》也是反映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目。薛仁贵投军多年未归,妻子柳迎春在寒窑生下儿子丁山,两人相依为命,丁山长大后每日靠捕鱼打雁勉强度日。十多年后薛仁贵功成封爵,回家探亲行至汾河湾,恰遇丁山正在张弓射雁,箭法高超,令人惊叹。正在这时,忽然一只猛虎扑来,薛仁贵急发袖箭,不料误伤丁山,仓皇逃回家中。夫妻相会时,薛仁贵见床下有双男鞋,怀疑妻子不贞,后得知这是儿子丁山所穿后,急欲见到,始知刚才在汾河湾射死的孩子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夫妻悲伤不已。
随着元杂剧的传播,使秋胡戏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因而也使这一故事出现在多方磁州窑的画枕上。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反映“秋胡戏妻”故事的长方形画枕。枕高13.5公分,长39.5公分,宽17公分。枕的前立面为一束折枝的牵牛花,两端为开光荷花。枕面底部有阳线双边楷书“王氏寿明”印款。枕面的边框由五条直线组成,中间两条直线内为绳纹。在边框与开光之间饰有梅花和菊花图案。开光内为主题图案。远处为山峦团云,画面中间有两株苍劲的古树。古树的左边有一座简陋的房舍,舍前立有一位妇人与一位童子,一位官人立在马旁正向妇人拱手施礼,而妇人则做回头状。古树的右边绘有一位躲在山石后面的长髯老者,正密切关注着两人的谈话和神情。构图疏密有致,耐人寻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