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因斯坦与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848286
  • 作      者:
    查有梁,查宇著
  • 出 版 社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与教育》是《系统科学与教育》的姊妹篇。主要论述爱因斯坦的思想对教育学的新启示;《系统科学与教育》主要论述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学的新启示。读者看了《爱因斯坦与教育》,有助于理解《系统科学与教育》;同样,读者看了《系统科学与教育》,也有助于理解《爱因斯坦与教育》。
    《爱因斯坦与教育》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融合的读物,偏向于普及性。从教育学和人才学,从科学学和创造学的多视角来研究爱因斯坦与教育。
展开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1 987~200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系统科学与教育》、《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恩格斯与物理学》、《大教育论》、《教育建模》、《新教学模式之建构》、《给教师的20把钥匙》等二十余种,出版诗集《教育诗:童心》和《教育诗:创新》,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政府奖。获韩素音中国/西方科学家交流基金资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高级访问学者。
    198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致力于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学和物理学。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查宇,1970年9月生于成都,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0~2004年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传播学和工商管理学,并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MBA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教育学和人才学,从科学学和创造学的多视角来研究爱因斯坦与教育。内容包括教育对爱因斯坦的影响,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影响,和谐教育与和谐教学,学校课程与和平教育,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创造奇迹,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创新杰出人才的成才之道,培养创新杰出人才的教育,教育原理、教育模式、教育经验。《爱因斯坦与教育》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融合的读物。
    《爱因斯坦与教育》的特点是:有关爱因斯坦的论述,都来源于他本人的著作,资料翔实可靠。作者对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和他的教育思想有长期较深入的研究。作者应用爱因斯坦的方法论,研究教育理论和创新杰出人才成才之道,有较多的新意。每一节内有较多的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的论述简明而生动,文理渗透,且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爱因斯坦与教育》适合小学、中学、大学的广大教师,以及大专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兴趣
    1.爱因斯坦把兴趣、动机与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兴趣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愉快地研究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就表现出对这种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在学习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直接而稳定的兴趣在教学中作用很大,间接而短暂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则不大。
    兴趣这一范畴与动机这一范畴有密切联系。鼓舞、激励人去顽强地学习,做出富有成果的探索常常表现为极大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崇高的理想。兴趣、动机叉同需要、价值、意义有密切联系。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从而使人们对它表现出兴趣、愿望、理想。
    爱因斯坦认为,学习的推动力是成绩的基础。取得良好成绩,又会反过来加强这种推动力。他反对用恐怖和强制去作为推动力,而一贯赞成并积极提倡用极大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去作为推动力。他认为用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去作为推动力,将使建设性的力量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好胜心虽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容易产生个人野心,应加以防范。
    爱因斯坦说:“想要得到赞许和表扬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伴或者同学更高明、更强,或者更有才智,那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唯我独尊的态度,这无论对个人和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防范使用那种容易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办法去引导学生从事辛勤的工作。”
    爱因斯坦把兴趣、动机与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如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际中真正处理好兴趣、动机与品德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决不应该将用功勤奋的学生斥之为“个人主义”,使之产生心理恐惧;我们也决不应该无原则地鼓励学生“成名成家”,以助长个人野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品德教育。
    2.要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决不能采用恐吓和暴力的愚蠢办法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必须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认识。他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教育应当是重视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同样一件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以很不相同,这要看推动这项工作的主因究竟是怕受到损害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对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会没有影响。”
    要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决不能采用恐吓和暴力的愚蠢办法。爱因斯坦说:“我以为,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表现为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天赋的好奇心。对于现代教育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做法,爱因斯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爱因斯坦写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尤其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的。”
    3.过分强调竞争制度,就会扼杀科学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强调:“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爱因斯坦认为,以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自然选择的理论为根据,去鼓励竞争精神,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这种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然性是错误的。虽然实际上正如布鲁纳所指出:“认为竞争的压力能有效地被消除,或者认为设法消除这些压力是明智的,这种设想肯定是不现实的。”
    爱因斯坦认为,在对待竞争这个问题上,一是不能过分强调;二是必须进行正面教育。他声明:“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他认为:“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作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同样指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4.埋头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不必担心努力会毫无成果
    从教育对爱因斯坦的影响中,我们已经看到,爱因斯坦之所以在科学上取得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这与他酷爱科学关系极大。爱因斯坦回忆他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物理时,总是说“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他“聚精会神”地阅读,他“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他“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他“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爱因斯坦指出:“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他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
    大家知道,现代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实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实验和理论体系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步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理论和实践,这无疑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对兴趣是太忽视了,甚至是扼杀兴趣。学生在学校学习没有选择自由:繁多的必修课程,沉重的各类作业,机械的紧张考试;一些苦口婆心的教师的马拉松式的讲演,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的超高压力,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太苦了。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苦作舟”,难道不能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吗?
    学生除了大量接受“听课-作业-听课”这一教学模式以外,缺乏其他引人人胜的内容和形式。教师也是“备课-讲课-改作业”,大量是重复性的单调劳动,缺乏必要的创造性。分科教学,彼此独立,相互缺乏有机配合,视野狭窄,教学多年进步甚微。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如果不能激发起强烈兴趣,那就是教育的贫困和失败。现代教育是多么需要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呵!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育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第一节 爱因斯坦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爱因斯坦的学校教育
第三节 爱因斯坦的自我教育
第四节 爱因斯坦的社会教育

第二章 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兴趣
第三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品德
第四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方法:自学
第五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方法:直觉
第六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方法:结构
第七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目的:能力
第八节 爱因斯坦论教育的目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 和谐教育与和谐教学
第一节 和谐教育多样统一的释义
第二节 和谐教学基本模式的建构

第四章 学校课程与和平教育
第一节 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
第二节 历史课程、地理课程
第三节 和平教育原理

第五章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
第一节 什么是狭义相对论
第二节 什么是广义相对论
第三节 相对论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爱因斯坦创造奇迹
第一节 诗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奇迹
第二节 科学家和诗人评爱因斯坦
第三节 爱因斯坦科学创新中的思维模式

第七章 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
第一节 科学认识论的过程论
第二节 经验-直觉-经验
第三节 结构-转换-结构
第四节 综合-分析-综合
第五节 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模式”

第八章 创新杰出人才的成才之道
第一节 创新杰出人才成长的过程
第二节 创新杰出科技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创新杰出人才成长的规律
第四节 研究创新杰出人才成长规律的方法
第五节 终身学习、虚心学习、创造学习
第六节 实例1:古代创新杰出人才张衡成才之道
第七节 实例2:古代创新杰出人才秦九韶成才之道
第八节 实例3:现代创新杰出人才钱学森成才之道
第九节 实例4:世界创新杰出人才爱因斯坦的成才之道
第十节 爱因斯坦成才之道的新启示

第九章 培养创新杰出人才的教育
第一节 教师教育是关键
第二节 素质教育是基础
第三节 终身教育是核心

第十章 教育原理,教育模式,教育经验
第一节 对教育理论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对教育的原理性理论的探索
第三节 对教育建模的新探索
第四节 对新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第五节 探索教育的经验性理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的著作
作者与研究“爱因斯坦与教育”有关的论文
作者的教育学论文
作者的物理学与科学史等方面的论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