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乾隆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998571
  • 作      者:
    文武著
  • 出 版 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人们心目中的乾隆皇帝,是一位英明帝王,但也是一个昏聩君主;人们心目中的乾隆时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认识和真相之间常常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可喜的辉煌背后也有可悲的历史。
    看似平和的时代,其实暗流涌动。封建制度中最后一个盛世虽然来得十分华丽而辉煌,但依然挡不住一个朝代走下坡路的趋势。
    《乾隆帝国:华丽而又停滞的王朝》将为你揭晓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秘密……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君主,乾隆皇帝遭遇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中的世界日新月异,这是骄傲的乾隆皇帝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乾隆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祖先打拼下来的江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个君王所能享受到的所有尊荣。不过,坐享其成的乾隆,还是“兢兢业业”地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乾隆时代。
    乾隆时代,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在对外关系上,都达到了顶峰。乾隆作为这泱泱大国的唯一主宰,亲手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但同时也亲手结束了这一切。繁华过后,清王朝的隐患终于浮出水面。
    繁荣、浪漫的乾隆时代,在一派祥和兴盛中开场,却在危机和隐患的夹击下没落。
    《乾隆帝国:华丽而又停滞的王朝》将为你揭晓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秘密……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它在过去的150年问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成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处漂流,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眼中的乾隆帝国
    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清史稿》对乾隆的评价
    国家之正供,原出于闾阎,今地方被灾,应行赈恤,以取之于民者用之于民,是属理之当然,虽多何所吝惜。
    ——《清高宗实录》乾隆对赈济灾民的看法
    传统观点认为汉、唐是真正的盛世,无论国力还是文化等诸方面都达到了极盛,而清朝已经开始衰落,不如汉唐。我则认为,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盛世。
    ——清史学家戴逸眼中的盛世
展开
精彩书摘
    “盛世”是现代人评价历史时经常使用的时髦词。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仿佛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作为的君主和能臣,不断创造着治世的辉煌;仿佛总是在老百姓最苦难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救世主,为他的子民们建造一个“太平盛世”。
    于是,乾隆皇帝也凭借着自己的“文治武功”在青史上留下了“盛世之主”的美誉。只是这美誉曾被人比喻成“凤尾”,纵观18世纪的乾隆帝,这个比喻却也贴切。毕竟,他的盛世是靠着老祖宗的阴功,祖辈和父辈驰骋沙场、节衣缩食换来的。因此咱们的乾隆皇帝开始了漂亮的凤尾应该干的事,赦免宗亲,肃清吏治换来了“文治”的盛世;平定叛乱,开疆拓土换来了“武功”的盛世——看看,一幅太平盛世的美好画卷展现在咱们老百姓的面前了。
    然而,咱们的老百姓忘却了他凡此种种的举动靠的是什么?咱们的老百姓忘却了“文治武功”背后的暗流汹涌:大兴土木、生活奢靡、宠信奸臣、民族压迫……矛盾一点点地出现,矛盾一点点地累积,矛盾一点点地爆发!
    清平的盛世
    有人曾经给“盛世”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样的标准是否符合科学,我们也暂且抛开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也当一次历史的“审判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指点江山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史,一个朝代强盛与否不是来自于军事的强大,也不是来自于文化的鼎盛,而是取决于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政策。正所谓军事的强大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却需要政治的保障。由此可见,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文化,这里所要谈的一切都要从政治谈起。乾隆时代政治的决策权不是掌握在宦官手里,也不是掌握在外戚手里,更不是掌握在权臣手里,这一点,无论是野史里的乾隆,还是正史里的乾隆,都毋庸置疑,这位皇帝有一个原则,“大事我做主”!因此,谈乾隆时代的政治就离不开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继位不像康熙皇帝那样“临危受命”,也不像雍正那样“夺嫡之争”,乾隆是“密制建储”制度的第一位受益人,因此,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没有“死党”,所有的人都在察言观色,试探着这位新皇帝!所以,这位皇帝更希望通过自己治国才能的展现而在臣子们、臣民们心中树威立信,于是就有了后面他矫正了祖父和父亲的“宽纵”和“严惩”,推行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宽严相济”的政策,结果呢,既得到了亲贵的支持,建立了自己在亲贵中的威信,又严惩贪渎,建立了自己在百官中的威信。另外,经过康雍两朝的大治,我们这位皇帝当上了守成之君。他的守成可不是“隋炀帝式”,而是真正渴望能有自己的建树,或者前面所说的,是希望当一个称职的“凤尾”。于是减免赋税便成为乾隆或者说新朝廷争取各阶级民众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如遇有水、旱、雹、地震等灾害,也都增加赈济和减免额赋,并一再废止各地的多项杂税,再加上重农兴桑、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人们怎能不把他当成治世的明君呢?
    跨马驰骋
    乾隆本人被人们称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乾隆也自诩“十全老人”,这些盛誉都来源于乾隆时代军事上的十次战争。不管是后人的评价,还是他自己的评价,这里面都有些“吹”的成分。首先,乾隆并不像自己的爷爷康熙那样御驾亲征过某次战役,在其用兵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轻敌和判断失误,至于用人方面基本算得上得当。其次,这十次战争也不真的都充满了正义的色彩,比如大小金川之战,就有多管闲事,炫耀自己之嫌。不管这十次战争业内外的人士给予的评价如何,这十次战争的结果确实达到了一个开疆拓土、稳定局势的目的。至于十次战争中有那么一两次掺杂些别的目的,也无可厚非,毕竟早年乾隆皇帝本人确实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这十次战争也确实有消除内忧外患,统一国家,开疆拓土的作用,当然也确实证明了军力国势强盛。没有强大的国势,没有强大的军队,又怎能保持全胜纪录呢?大家别忘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初定江山百业待兴,然而正在此时草原霸主颉利向大唐发动了战争,唐太宗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势,没有强大的军队,被逼无奈只得用大唐国库里所有的钱向颉利求和,唐太宗让史官把这次求和详细记录下来,称之为“便桥之耻”。这难道还不足以成为军力国势衰弱的教训吗?至于“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这条,就要交由大家去揣摩了。
    说来说去,忘了告诉大家都是哪十次战争了:一是公元1747年平大小金川;二是公元1755年平准部;三是公元1757年再平准部;四是公元1759年平大小和卓;五是公元1769年平缅甸;六是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七是公元1788年平台湾;八是公元1789年平越南;九是公元1791年平尼泊尔;十是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尔。看看,在封建王朝那种功归皇帝,过归大臣的时代,这样的战功也的确辉煌,当年的康熙皇帝也不过就是平噶尔丹、撤三藩、收台湾,咱们这位乾隆爷都可以和他的皇祖们相媲美了,又怎能不得意呢?
展开
目录
鼎盛与革命:沉睡中的“东方大国”
乾隆与他的“盛世王朝”
风起云涌的世界景象
辉煌与腐朽:雾里看花的政治格局
守成君主的政治游戏
腐朽: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繁荣与衰落:兴盛与危机并存的“盛世经济”
清王朝最后的经济腾飞
暗潮涌动的浮华背后
巩固与扩张:英明帝王的军事作为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炫耀:战争的隐秘动机
兴盛与压制:文化工程与文化公案的并存
绚烂光彩的文化盛宴
文化.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大邦与闭关:走上下坡路的乾隆时代
传统“大国”的浮华与繁荣
闭关锁国:国势衰弱的直接诱因
忠诚与奸邪: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老面孔
盛世皇帝的左膀右臂
“和砷效应”:不得不提的弄权巨贪
追忆与反思: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乾隆皇帝的功过是非
无法挽救的没落王朝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